槲林前村隶属莱芜区高庄街道办事处,位于莱城西南5公里处。东翻丘陵至响水村,南与塔子村毗邻,西与冢子隔河相望,北与东汶南接壤。
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据传说槲林前村北过去是一片槲树林,因在树林前建房谋生,故村名槲林前村。其二是,过去在槲林前未建村之前就有狐姓茔林,毕氏迁此建村,因在狐林前,故名狐林前村,后感狐字不雅,遂更名为槲林前村。据《毕氏族谱》载:“洪武二年,毕氏由河北枣强迁此居住”,毕、曹、吴、耿、高、张六姓居住较早,刘、亓二姓迁来较晚,毕氏人口最多。
我两次到斛林前村看老房子,第一次是和若愚老亓去的,仅仅看到一间老屋,打听村里人说没有了,我们随即离开。第二次是听若愚说斛林前村不仅有老房子还有楼,我在新冠疫情风险降低后又去了该村。
这次由八里沟到斛林前,进村就在沟边看到可进出马车大拱门,附近还有些破烂不堪老屋。在村里转了转,看到三处比较完好的老房子:一是间前出厦的里生外熟的老房子,这个房子保存相当完好,凹面檐,螭头、潲头都很好。有位大哥说是明朝建筑,我看建筑时间不很长,勾缝的石灰还很白,到门前时一个大嫂正要开门,我要求去家里看看,大嫂说有病人,不方便打扰随离开。再就是村里紧挨着的两座老楼,南边的楼据主人介绍是村里围子南门的哨楼。这个楼左右和后墙都开有窗户,还有孔洞,南墙和西墙上都有石敢当,说明这个楼是两边了都对路口,楼西侧有一条水沟,北边的那个楼又西向,这些情况都符合哨楼的说法。
得到主人同意,我进院看楼。一楼仍住人,房间里的楼梯已经拆除,有纸糊的虚棚看不到楼板,门口是窗户改的,原门口已封死。上楼要从外先上东屋,再上楼。二楼地面放些杂物,楼顶是梁、檩和高粱秸薄,屋面已换大瓦,我问当时是否小瓦,主人说原来是草的,楼板是横梁加高粱秸,上加手工模子脱的土坯,再泥麦瓤泥,地面可以看出土坯的轮廓,窗户没有窗棂子,木板窗扇散落一地。里生外熟墙体的楼,楼板和屋顶都很简单,不像是富裕之家住人的楼,作为防御哨楼之用很有可能。
从村资料介绍和老建筑来看,斛林以前是很富裕很繁华的。当时村里有众多手工作坊,如糕点,酿酒,缫丝等,村里虽无人进士及第,但也有人当过知县、当过提督,有的还嫁王爷称娘娘。不是进士能当知县,说明这个人有能力,又得上级提携;能和王爷结亲说明家里和官府的人交往很深,这些情况都说明槲林前村民很有经济头脑,能走出去,有可能是带全家在外地(莱芜没有王爷),当然也有人来。当时信息传递就靠书信和人员交流,作坊产品也要交流到外地。频繁的人员往来,说明村里有古道。我查地图发现斛林前村有通雁翎关的道路,这可能是当时比较重要的古道,它可能通马车。像现在的国道、省道和县道及村村通的区别,这条道起码是县级路,它由莱城到高庄到斛林前,再到雁翎关,如延伸过新泰去曲阜、临沂,过莱城去淄博、济南。
可能此道并不十分重要,也非国道的“齐鲁古道”,所以历史无记载,问题也就没有确切的答案。
村中的一条东西大沟老拱门石坝子残碑老屋老屋坚决老屋,小瓦屋面还算完整螭头窗户门口檐口老屋门口老屋老屋牛鼻子坚决老大门老屋前出厦的老屋,墙的石灰还发白老屋老屋老屋老屋老楼老楼老楼老楼老楼老楼老楼,窗户没有窗棂子老楼老楼老楼一楼内二楼楼顶土坯地面轮廓院子内前后两次都看到的老房子老屋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