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重回生活中,成为促进发展的积极力量,惠及广大民众。当人们在现实生活感受到文化遗产的意义,才会更尽心地保护文物。”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正在实现这种良性循环。
▲“我们向社会宣布,要把一座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图/李香荣)
5月19日,故宫学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走进即墨古城大讲堂,作了题为“匠者仁心——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的演讲,精彩讲述了经过环境整治、扩大开放区域、文物保护修缮等大量工作,以及“最为复杂地为每个观众都做好服务”,不断开放的故宫博物院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片文化的绿洲。
“让文物重回生活中,成为促进发展的积极力量,惠及广大民众。当人们在现实生活感受到文化遗产的意义,才会更尽心地保护文物。”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正在实现这种良性循环。
历久弥新,一座壮美的紫禁城呈现在世人面前。
以下为演讲内容:
重新审视这座“世界之最”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去年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这说明博物馆的职能在不断深化。过去博物馆有三大职能:保管、研究和教育。今天,职能顺序发生了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教育放在最前面,说明今天博物馆要和各行各业实现链接,要在城市里成为文化中枢。面对这种转变,我们要重新审视博物馆职能的变化。
年1月,我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故宫博物院,它有三个称谓:紫禁城、故宫、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居住的宫殿,也是迄今为止世界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收藏中国文物藏品最多的一座宝库,也是全世界观众来访量最多的一座博物馆。
但是这些“世界之最”,能够更好地发挥博物馆职能吗?对于普通观众,真的这么重要吗?也不见得。因为走近观众就会发现,实际上观众并没有感受到其中的价值。你说馆场庞大,但是大部分区域都没有开放,竖着“非展览区,观众止步”的牌子。你说藏品最多,但是99%的藏品睡在库房里。你说观众多,故宫博物院从来不缺观众,但是人们进入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感受并不好。大多数人跟着导游盲目往前走,听着不是那么专业的讲解,往往只是看看皇帝坐在什么地方、躺在什么地方、在哪儿结婚,就穿过御花园走出去了,观众体会不到这座博物馆的魅力。
今天我们要重新审视这座“世界之最”,博物馆最重要的是什么?博物馆里的文化遗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做出贡献,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一位观众,当他从博物馆里走出去的时候能够获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从以管理方便为中心到以观众方便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长期以来,从事考古研究、历史研究的人们往往认为历史文化遗存远离今天的时代,是已经失去原初功能的东西,只是被观赏、研究的对象。但是“活起来”告诉我们,它们是有生命历程的,文物不但有灿烂的过去,还应该有尊严的现在,更应该健康地走向未来,重新走到人们的生活中,才能“活起来”。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对待观众的态度、对待文物的态度。
过去故宫门前的广场是商业化的,广场上售卖的小商品跟故宫文化实际上没有关系。我们进行了整治,先把广场搞得清新、庄重、典雅,让其展现出一座博物馆应有的氛围。
过去人们排队买票,进门是很困难的过程。特别是到暑期,买票需要排很久的队,好不容易买完票还不能进去,还要验票、安检、存包,进去之后筋疲力尽,体力和心情都变得很差。所以我们开放了32个窗口,并承诺到故宫博物院三分钟之内一定能买到票。如果在买票的环节节省一个小时,用这个时间多看一、两个展览,这对于观众和我们都受益。
过去故宫的正门明明有三个门洞,但是买票的观众只能走两边的小门,中间的门接待贵宾车队,这造成中间空、两边却排很长的队,人们的意见很大。有一位从东北来的老大爷说,他一辈子就来一次故宫,得像皇帝一样走中间的门进去。我们还得劝他,“您不能当皇帝,因为中间的门不能验票”。明明有门却走不了,我们就跟有关部门协商。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法国总统奥朗德一行参观故宫的那天,实现了贵宾不再坐车进来,而是走进来。当天,我给奥朗德讲了午门的故事及中国的古建筑,他仰视午门、带着女朋友步入故宫,体会这种震撼和壮美,这种感受会让他终身难忘。过去的外国总理、总统坐车进入故宫,下车还得问故宫到了吗,他们就没有获得这种感受。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机动车开进午门,三个大门都打开了,人们不需要排队了。
过去验票、安检把两个门洞堵了一半,所以验票、安检都需要排队,每天门前都堵一圈,人们很不方便,这完全是人为的,我们就把验票和安检的栏杆拆掉了。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就是管理革命。我们重新审视故宫过去的一切做法,究竟是以自己管理方便为中心,还是以服务对象方便为中心。如果以自己管理方便为中心,就会设置很多观众不方便的措施。但如果以观众方便为中心,过去几十年的规定、制度该变的还需要改变。
今天验票和安检还是需要的,我们就把它设在两边,但不是两个安检口,而是24个安检口,增加12倍之后,来多少观众都不需要排队。5年前,人们在不大的空间里面排队、买票、验票、安检、存包,那时大喇叭每天都在广播“您家的孩子找到了,到什么地方去领”,还没进故宫博物院,孩子先丢了,心情能好吗?今天人们只花费几分钟就能走进故宫博物院,广场的环境更好了。简简单单的一套组合拳打出去,广场的环境就发生了变化。
但是这时候人们走进故宫博物院,心情、体力就会很好吗?不一定,可能还会很糟。因为首先观众进去以后找不到方向,大多数观众第一次来故宫,标识、牌匾是有的,但观众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我上任第一年做了块标识牌,经常被问路的地方、三岔路口、举办展览的地方、洗手间等,都进行了标识,让人们走在任何地方都知道身在何处。随着开放区域的扩大,标识牌也在不断增加。
过去洗手间门口会排很长的队,堵了半个通道,全是女士。男士在哪儿?男士也很惨,在旁边拿着包、带着孩子等待,耽误了很多时间。是不是应该改?通过大数据分析、实验,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故宫女性的洗手间是男性洗手间数量的2.6倍最为合理。于是按照这样的比例进行调整,男士女士都不需要排队了。另外我们对洗手间进行了提升,把它建得更加清新、典雅,欢迎大家到故宫博物院参观我们的洗手间。
人们抱怨,这么大的故宫,老叫我们坐在台阶上、铁栏杆上,铁栏杆都坐弯了,不能设座椅吗?我也很奇怪。老员工说,设座椅太麻烦,不定期维修的话,螺丝钉冒出来把孩子的腿划伤了就要赔偿,总是有纠纷。专家也说,座椅颜色跟环境不协调,拍出的照片不好看,所以座椅慢慢就没有了。
后来我们选择了适合故宫博物院大流量观众的座椅,首先,这个座椅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实,几年过去了,再也没有出现伤害观众的事件。其次,椅子面是实木的,便于每天早上8点到8点半进行清洗。第三,椅子底下是空的,便于清扫。第四,坐在上面很舒服,但是躺不下来。第五,椅子的颜色是故宫红、故宫黄,跟周围环境协调,观众们很喜欢。所以那一年我们做了把椅子,每把元,稍微有点贵。到今天,多人能在故宫博物院里有尊严地坐下来。
今天我们还能发现,故宫开放区没有一片垃圾。过去是有垃圾的,矿泉水瓶子、废票等等,你扔他也扔。突然有一天没有了,因为我们重新制定了招标文件,明确规定:一片垃圾落地,两分钟之内物业员工要走过去清扫。虽然条件很严苛,但是中标单位马上就尝到甜头。因为他们把地面打扫干净以后,就没有人再忍心扔垃圾,环境是能影响人的,没有第一片垃圾就不会有第二片,现在物业员工的工作量大大减少。
人们抱怨,你们层层大院都是黑黑的,不能点亮吗?我们要无数次跟观众解释,这里是木结构建筑,为了防火,不能通电。这里陈列的藏品都是古物,特别是纸质的,不能长时间被灯光照射。道理很硬,但是人们很不方便,真的不能改变吗?通过技术革新,我们选择了LED冷光源,把灯具远离木结构两米以上固定好,每天开工的时候,两边都有工作人员值守,用测光表反复测光线是否超标,反复比对不同室内用什么样的光线更好。一年半以后,我们点亮了紫禁城。
太和殿被点亮了,中和殿被点亮了,保和殿被点亮了,交泰殿被点亮了……这些宫殿原来很长时间才需要清扫一次,现在不行了,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激励我们把保洁工作做得更好。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居住的宫殿,也是迄今为止世界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收藏中国文物藏品最多的一座宝库,也是全世界观众来访量最多的一座博物馆(图/刘琳)
安全永远是生命线
去年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火灾,90%的藏品被烧掉了,今年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世界遗产遭到损毁,这些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灾难。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安全永远是它的生命线。
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之后,我用5个月走遍了故宫每一个房间,调查故宫到底存在什么隐患。我们编制了《平安故宫》方案上报国务院。故宫有七大隐患:第一,火灾;第二,盗窃;第三,震灾,这些藏品都没有做好防震设施;第四,藏品腐蚀隐患;第五,库房隐患,故宫有很多彩钢房,不防火。第六,跑冒滴漏;第七,踩踏隐患。不久后,《平安故宫》获得批准,我们开始了大规模排除安全隐患工作。
首先,我们建立了强大的中控室,5个中控室里面有65面大屏幕,连接着个高清晰摄像头。世界各大博物馆可能连上千个摄像头都不会有,而故宫博物院因为地形地貌复杂,需要多个摄像头。我们加强对世界遗产的监测,包括室内的、室外的,物质的、非物质的,动态的、静态的,每天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不断检查文物、古建筑的健康情况。
其次,我们加强了库房的建设,过去故宫36.7万件瓷器,只有几千件有琅匣,其它都是一摞摞存放,今天我们把这些瓷器装入琅匣、装入密集柜。
第三,提高防火水平。最惨痛的教训是年景阳宫被雷击中,着火了,所以要不断提升故宫防火能力。具体来说,要加大高压消防栓的合理配置,要不断研发大型消防装备,以备万一。但是仅有大型消防装备还不够,故宫有很多小的巷道、庭院,还需要小型消防装备。我们的年轻员工组成志愿消防队,经常进行训练。我们的员工每年都要参加消防运动会,提高消防技能和消防意识。我们每年都会举行联合消防演习,使我们在有火情时能够迅速把文物、伤员抢救出来。
人流加大带来了火灾隐患,所以我们要在紫禁城里面禁止吸烟。过去故宫员工大约有名,其中多人抽烟,多次禁烟都不成功。每到禁烟的时候,老烟民们就说,“你不让我抽烟,我的思维会受影响,工作效率会降低”,禁烟总是不成功。但是国家批准《平安故宫》工程以后,我们召开了动员大会,在会上我说,国家批准了我们的《平安故宫》工程,我们能不能有志气,从明天开始在故宫里面就不再抽烟了!不同意的请举手,结果没人举手。我就让办公室赶快发通稿,向全国媒体发布“我们的员工从此不在故宫抽烟了”,散会以后老烟民又找我说,“院长,咱们得人性化管理,你可以设几个抽烟区,我们在抽烟区抽烟行吗?”我说“行”,故宫就设置三个抽烟区,一个在神武门外的马路,一个在东华门外的马路,一个在西华门外的马路,反正新闻稿都发出去了,故宫里面不能再抽烟了。结果过了两天,他们又来说“不好了,三个抽烟区全是故宫人抽的烟头,环卫要找咱们”,我让他们赶快买垃圾箱。烟瘾大的员工,每天上午去故宫外抽一次烟,下午抽一次,围着灭烟头垃圾箱,一边抽烟、一边骂院长,反正故宫里面是不能再抽烟了。之后,多个烟民迅速降到多个,很多员工家属都要给我送感谢信。
▲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之后,单霁翔用5个月走遍了故宫每一个房间,调查故宫到底存在什么隐患(图/许健)
年,我们做到了故宫员工禁烟,又开启了打火机、火柴不能进故宫。当年7月18日进行了突击检查,一天内查获了多个打火机,第二天就过万了。这一堆堆的打火机非常危险,我们就找处理危险品的单位来处理。找了5家危险品处理单位,最低的代价是让我们买一辆防爆车、买两个防爆箱,每天把打火机送过去,还要收元处理费。我们给它那么多打火机,还收我们钱,我觉得这不合理。所以我们在出口设了打火机领取处,把进门时收缴的打火机送至出口,有需要的人可以拿一、两个。这样有三大好处:第一,我们节省花销。第二,满足了观众的需求。第三,节省了资源。加强了安全检查以后,酒瓶、刀具、假学生证、假票等,都进不了故宫了。
我们用了三年的时间,艰苦卓绝地进行了故宫环境整治,不但消除了安全隐患,而且为扩大开放做好准备。
室内室外环境整治
故宫环境整治室内十项内容:
第一,清理各个房间留存下来的散落文物,并搜集入库。
第二,清理建筑构件。比如风化的汉白玉,被锈蚀的帘子坠、门闩、门钉等,我们重新把它们保护好或利用好。
第三,清理门窗文物。卸下来的很多门窗被堆放在通道、屋子里,其实这些都是文物,应该有尊严地得到修复和保护。
第四,清理箱柜文物。上百个房间都存着一些大箱子,这些箱子里面什么都没有。上世纪80年代故宫建了第一期地下库房,把这些箱子里的文物拿出来送入了地下库房。90年代建了第二期地下库房,又把箱子里的文物拿出来送入地下库房。97万件文物进入地下库房后,这些箱子就放在了房间里没再动过。这些樟木的、紫檀的、皮革的箱子,占了很多地方,房间也不能开放。这些箱子也是文物,于是我们建了三个大型箱子的仓储库房,把它们保管起来。
第五,收集织绣文物,并专门建设了织绣库房,把织绣文物仔细熏蒸后进行保管。
第六,清理展览柜具。一次展览结束以后,把展具往房间里一搁,堆得到处都是,我们把展具清理干净。
第七,清理闲置物品。破家值万贯,椅子、桌子、柜子等,一放就是很多年,占了很多房间,都没再用过。我们做了一个清仓大会,把它们都陈列出来,各个单位有需要的领走,不需要的就处理掉。
第八,清理杂物垃圾。有的房间多年没有人进去,很多垃圾、杂物堆在房间里,成为了火灾隐患,我们都进行了彻底清理。
第九,原状床具保护。很多房间都有闲置的炕,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它们应该变成古建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把这些炕一个个修好。
第十,原状书画保护。贴在墙上的字、画,有些是皇帝写的、有些是大臣写的,很多都非常珍贵,却没有得到保护,现在把它们摘下来修护好,并储存、保管起来。
总之,室内十项内容完成后,所有的房间干干净净。
与此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室外的清理:
第一,清除火灾隐患,树枝、树叶、杂物等,都要清理干净。
第二,清理地面杂草,没有开放的区域,过去齐膝、齐腰的杂草,还有很多小动物,我们都清理得干干净净。今天故宫的非开放区域没有一根草,都非常整洁。
第三,石刻文物清理。几十个院子堆放着几十年修缮文物卸下来的构件,越堆越多,其实它们也是很好的文物,我们将其收集起来,把几十个院子腾出来,并在东华门建了古建筑构件保护展示园区,观众可以参观,专家也可以研究。
第四,室外杂物清理。包括施工遗留下来的场地,都是火灾的隐患,我们进行了整治。
第五,清理屋顶杂草。过去故宫屋顶有很多杂草,这些草把根扎到瓦里面,瓦松了会漏雨水,我们就对屋顶上的杂草宣战。今天到故宫博物院,1个古建筑上没有一根草,观众找到一根草都可以投诉。只有地上干干净净,屋顶没有杂草,才是壮美的紫禁城。
第六,整治裸露电线。电线容易引发火灾,必须进行整治。
第七,清理市政管道,包括穿越金水河的管道、穿越红墙的管道、挂在红墙上的管道、挂在古建筑上的管道等等,我们做了很大努力,在故宫博物院地下14米-18米的地方,绕过红墙、古建筑和文化层等,修成了一条共同沟。现在我们再也不用挖开古建筑的地面,再也不用穿越管道,因为这些都可以在共同沟里进行修缮。白天游客们正常参观故宫,每天夜里都在共同沟里运土、运材料。
第八,提升庭院地面,把地面修平整。
第九,提升广场地面,比如过去水泥地面的广场,一到下雨就积水,这怎么行?我们就用传统的建材铺平地面,解决积水问题。
第十,改善保护设施。比如御花园里的石雕和奇石,过去是用铁栏杆围住,再加一层铜栏杆保护,地面是黄土地,一刮风尘土飞扬。今天我们把它用绿篱围起来,石雕和奇石不但能得到更好的保护,而且黄土不露天,环境也得到改善。
第十一,提升施工环境。我们把施工遮挡变成空透的,人们可以看到施工现场,了解施工的技术手段,也可以监督我们,让施工更加规范。
第十二,拆除临时建筑,这也是最艰巨的。过去几十年,故宫博物院积累了栋临时建筑,其中最危险的是59栋彩钢房,彩钢房不阻燃,一旦着火,会迅速燃烧,非常危险。首先向59栋彩钢房宣战,午门的彩钢房被拆掉了,人的大食堂彩钢房被拆掉了,13排办公区彩钢房全部被拆掉了,古建筑的彩钢房库房被拆掉了,宫廷部的彩钢房库房区也被拆掉了,南三所的花房也被拆掉了……故宫唯一的职工浴室,过去职工修完古建筑要干干净净回家,但现在我们号召全体员工都回家淋浴,浴室彩钢房也被拆掉了。年10月10日,大家齐心合力把最后一个彩钢房拆掉了。
要把一座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
5年前,我们向社会宣布,要把一座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我们实现了当初的诺言。
实际上,环境整治不是那么简单的,要做大量细致工作。5年前,故宫所有道路上铺的都是沥青地面,故宫广场上铺的都是水泥砖,这些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重新开放故宫时修缮的。但是时间长了,路面坑坑洼洼,还有高高低低的井盖,灯杆,跟环境很不协调。我们一边拆除临时建筑,一边整治环境,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恢复了环境。今天故宫博物院的所有地面,都用了传统建材地面,比如砖材地面、石材地面等。上千米的铁栏杆全部拆除了,绿地也养护得更好了。
用时两年半,关键是把过去坑坑洼洼的井盖做平。当时我也不知道故宫有多少井盖,总觉得人们参观时还得注意路面,特别是残疾人轮椅、婴儿车走上去会出危险。后来才知道故宫博物院一共有个井盖,今天我们把井盖都给做平了,干干净净,走上去再也没有危险了。另外,我们把故宫的根灯杆换成了盏宫灯,白天也是景观,晚上可以照明。
总之,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人们进入故宫看到的是绿地、蓝天、红墙、黄瓦的美景。
▲故宫一角(图/刘琳)
故宫猫
我们还希望人们到故宫看到的是一种温馨的氛围,比如故宫有多只野猫,它们很有身份,可能是明代猫的后代、清代猫的后代。今天它们也很有尊严,每天都有人给它们送猫粮。
尤其近两年,很多人从全国各地给它们寄猫粮。有的猫粮包上还写着这包猫粮是给延禧宫的某只猫,那包是给慈宁宫的某只猫,喂猫的照片还要给他们发回去看。
人们为什么给这些猫寄猫粮?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猫很辛苦,我们下班以后,猫就上岗了,它们巡逻、放哨、卧底,到点还要交接班,整个故宫没有老鼠,故宫猫功不可没。
▲整个故宫没有老鼠,故宫猫功不可没(图/孙悦姿)
为每个观众都做好服务
故宫博物院和现代化建筑博物馆不一样,现代化建筑博物馆依托室内环境,但是人们看故宫展览,依托室内环境,出来后,又需要整洁的室外环境,所以故宫的室内室外都要和谐,都要美丽。因此我们开始了系统地绿化、美化环境,比如建成了牡丹园、月季园等,希望人们在春天可以看到牡丹,夏天可以看到荷花,秋天可以看到银杏,冬天可以看到腊梅。
这些景观到哪里去找呢?我们有故宫寻花图,打开手机就能知道今天故宫有什么花在什么地点开放。我们和华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要建设5G故宫,相信几个月以后,大家到故宫博物院,打开手机就能知道当天故宫博物院有多少场展览、分别在什么位置、展厅里有多少人。要去洗手间,打开手机就能知道最近距离的洗手间在哪里、还有多少坑位。要喝茶,打开手机就能知道故宫有几个茶室,分别有什么新茶、新书。
这些措施都比较简单,无非是靠突击、保持,故宫最为复杂的是为每个观众都做好服务。
“削峰填谷”,实现旺季不挤、淡季不淡
四年前,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全年无事故、全年无投诉。目前的挑战在于,故宫观众增长的速度太快。2年,故宫观众人次第一次突破万,当时观众人次最多的博物馆是法国卢浮宫艺术博物馆,观众人次是万。到年,故宫观众突破了万,仅仅过了十年,观众人次就增长了一倍。如今,世界上每年接待超过万观众的博物馆只有故宫。
我就是这一年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综合考虑了观众增长的速度、参观质量和遗产安全。我们决定放缓观众的增长速度、扩大开放的区域。
当故宫开放区域从2年的30%扩大到年的76%时,我们开始增加观众的数量。年,故宫观众达到万人次,世界第二名卢浮宫艺术博物馆是万人次。故宫一天如果接待4万观众非常轻松,但如果接待8万观众就饱和了,如果接待18万观众就崩溃了。人们形容进了故宫博物院就没有看清地面是什么样,一直被后面的人推着往前走。有一次,故宫观众人次达到十七、八万的时候,我在神武门碰到一个观众,问“打听一下故宫博物院在哪儿?”我说,你都走过来了。他说,“我什么都没有看见,看的都是人头。”
实际上,故宫每年不但接待1万买票的观众,还要接待大量不买票的观众,而且数量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比如每周二故宫对学生集体参观实施免票制度,我们每年要接待60多万免票的学生。无论买票与否,我们都要做好服务,都不能出问题。
思来想去,只有靠“削峰填谷”。考虑到参观质量和游客安全,我们划了一条线,每天只接待8万观众。这道线划起来容易,实施起来不容易。我们做了将近三年的工作,要大力宣传,不能让人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到故宫门前买不到票。同时,把旅游团有计划地引导到淡季来,比如我们把淡季展览办得更好,让观众愿意淡季来。5年来,我们在淡季设立了很多免费日,如教师免费日、医务人员免费日、解放军战士免费日、大学生免费日、志愿者免费日、环卫工人免费日、公交司乘人员免费日等等,一个个免费日通过观众的体验,有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到年,故宫70多天超过8万观众人次的情况消失了,很多观众愿意选择淡季来。特别是今年1-3月举办了“紫禁城里过大年”的展览,每天的观众人次大约是七、八万,慢慢实现了旺季不挤、淡季不淡的目标,全年观众来访量也实现了逐年平稳增长。
这一成功让我们深受鼓舞,故宫终于基本上排除了踩踏的危险。我们又开始了分流计划——全网购票,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了4年的努力。年,我们推出网上购票,10天之内可以预约,如果不来,也可以免费退票。即使如此,只有2%的人选择预约,98%的人仍然选择在窗口买票。年,我们加大宣传后,网上购票的观众达到了17%。年,可以使用支付宝支付,网上购票的观众达到41%。年,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