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国霖,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书画展览、研究和鉴定工作。曾赴美国、德国等国外大学讲学和学者访问。曾负责策划《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日本、中国收藏书法名品展》《日本、中国收藏唐宋元绘画名品展》《美国、中国收藏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展》等大型展览。著述有《书画史与鉴赏丛稿》《书画史与鉴考》《张择端、仇英清明上河图释惑解读》等论文集和专著。
清明也可行娶嫁
现在,清明是指“清明日”这一天。单国霖认为其实不然,“清明”是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前后15天。从图中可以看到,“长假”自然能赏春游玩;“清明时节”还可以“嫁娶”或办“大会相庆”等喜事。画面上,有两乘轿子在街上行进,有一男童在前引路,后有一男子乘马,还有仆人挑着礼盒。后面的轿侧窗半开,露出一女子面容,据《东京梦华录》载,“其媒人有数等,中等戴冠子,黄包髻,背子”,与后面轿中的女子装扮相同。由此判断,此女是“媒人”,那么这支队伍应该与“嫁娶”有关系。《清明上河图》的“正店”部分
图中正是正走向正店的两顶轿子与骑马的新郎
领路的又是童男,前轿坐的应该就是新娘,媒人后面骑马者就是新郎。领路的男童引轿走向“正店”,无疑是在“正店”酒楼举办“大会相庆”,意为女子出嫁后重要的回门请客之日。“此构图虽不是迎亲当日,但也是满月‘大会相庆’之日,以此证明雨纷纷的‘清明时节’是可以办喜庆之事的。”单国霖说。
画卷应该为“残卷”?
单国霖同意“现存《清明上河图》为‘残卷’”的观点。卷尾部分树木线条被生硬切断,整个画面到内城不远处就戛然而止,布局构图显然不完整,有违风俗画的意图,明代李东阳的跋文亦曾言及“画长二丈有奇”。《清明上河图》局部
加之,《清明上河图》上也不见通常画作上应有的画家落款,由此可以断定现存的《清明上河图》佚失了一段。不见了的那一段也是有迹可循的,据《东京梦华录注》载:“直至梁门,正名阖阊。出梁门西去,街北建隆观……南蔡太师宅,西去州西瓦子,南边河岸,北抵梁门大街。”再往西是金明池。既然描绘的是汴京的市井,张择端又擅长界画,又是宫廷画师,不会将“内城御府官宅”及“金明池”等景致全部略掉。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因此,单国霖认为,“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的南宋摹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其母本就应是《清明上河图》结尾的宫苑部分,中间缺失了街市和官宅情景。”
天津博物馆藏《金明池争标图》
且李东阳诗中提到的卷首宋徽宗“御笔题签”也在茫茫岁月中不知所终,或成为后世假画制作的一部分也未可知。?时间提前十余年
单国霖运用资料考证、实迹对比等方法,将此图的创作时间提前了十几年——《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神宗(-)、哲宗(-)朝的社会生活状况,而不是后世一些人认为的描绘徽宗朝(-)社会风貌。宋徽宗赵佶
元符三年()正月,哲宗赵煦病逝,年仅二十四岁,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哲宗弟赵佶(-)为帝。
《清明上河图》局部
“赵佶刚即位之时,对宫内藏画尚不熟悉,趁年向太后去世之际,把张择端的作品随手赐给了向太后的兄弟。当年翰林图画院对社会风俗画并不重视,他们看重的是人物画,其次是山水,花鸟,工事建筑类,张择端画的又是民间的市井生活,而非贵族生活,在徽宗心里的份量则再轻了一些。”单国霖说,所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神宗、哲宗朝汴京、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热闹的景象。此“翰林”非彼“翰林”?
有学者提出,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是以曲谏的方式作画向徽宗告诫种种社会危机和国家隐患,以求及时挽回败政。”单国霖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可取。首先,张择端供奉的宋翰林图画院,亦称翰林图画局与通常人们熟悉的“翰林学士院”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张择端并无官职,仅为翰林图画院一名画家而已。其次,图上有题跋诗句云:“老氏从来戒盈满,故知今日变丘墟。”“不念远方民力病,都门花石日千艘。”“谁遣荒凉成野草,维垣专政是奸邪。”“满眼而今皆瓦砾,人犹时复得玑珠”这只是观画者“画外寓意”的感受,是作品本身的社会效应,并非是画家本人的政治意图。
关于《清明上河图》有很多误解,比如很多人以为“清明”指的是清明节,也有人说“清明”指的是清明盛世,我认为这些观点都不对。理解《清明上河图》有一个关键,就是画面中的“水”,也就是这条河。
严格说来,《清明上河图》不算是山水画。但是,我把它放在山水与精神这个板块里,是想带你了解“水”的元素在这张画中的象征意义。《清明上河图》里,虽然没有山,但是有一条很长的河。在这里,水和人的精神,和人的生活产生着密切的关系。接下来,我就为你解读一下这件妇孺皆知,却又总是被误解的作品。“水”的意义《清明上河图》是一件很大的作品,高24.8厘米,长度超过了5米。它是绢本设色画,颜色以绿和红为主。在这5米多长的画里面,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牛、骡、驴等等牲口,车、轿、船等交通工具,房屋、墙梁、城楼等建筑。这件作品几乎就是一张宋代的百科全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清明上河图》在故宫展出,我当时趴在玻璃上都看不清楚。在美国读书时看到老师把《清明上河图》制成幻灯片,不过,那些幻灯片拍得还是不够好,我花了很多时间想把它们拼成一件完成的画,效果并不理想。后来,苹果公司推出一款叫做QuickTimeVR的软件,可以把静止的图片变成活动的,恰好适合呈现卷轴画的特点。那时候故宫也有比较好的幻灯片了,于是我申请了研究基金,从故宫购买了反转片。之后,我把它转换成高清电子图像,这也是中国绘画第一次被转为数字图片。我第一次有机会仔细地、一寸一寸地考察这张画,终于能够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以往人们认为,这张画画的是清明节的活动,但我发现画面上找不出任何表现清明节习俗的痕迹,扫墓、踏青、野餐等等活动都没有。这不是清明节,而是清明时节。在北宋上半叶,每到清明时节,会按照惯例打开汴河口,接通黄河和汴河。这个时候,等在宿州的船会逆流而上,给等待已久的开封运送来自南方的物资,包括粮食和各种各样的物品。这才是这件作品的背景。《清明上河图》中的河就是汴河,画上一切活动,都发生在汴河沿岸。汴河在北宋时期是最重要的纽带,对于宋来说,可谓生死攸关。现在我们看作品。一开头,有两位行者赶着几头毛驴,慢慢地沿着汴河边的一条路向开封城里走去。有一点提醒你留意:虽然画上只有水,没有山,但山却可能在画外。城市依山傍水,既有水路,也有陆路,这些施施然走过来的小毛驴,走的就是陆路。那看不见的崇山峻岭,就在它们来时的路上。这一队毛驴让我们联想到前面讲过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它们仿佛就是刚刚从那里走出来似的。往后,是一些村舍还有一些树木。再后面,我们就要进入城市了。
这里讲一个重点:你肯定听说过,这件作品用的是所谓的“散点透视”。散点透视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特殊的透视方法,就是随着视线的移动,透视点也在改变。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看山下的毛驴队的时候,观者跟毛驴是处在同一个视平线上,看到山上的时候,观者的视线又和寺庙处在一个视平线上,再到最高的山顶时,好像又是坐在直升机上往下看。透视点不住地变换,是分散的,有很多个,这叫散点透视。但是,这件作品并不是真正的散点透视,而是平行透视。
什么是平行透视呢?平行透视是抬高观者的视角,形成俯瞰一切的效果。但是近景与远景的比例差别很小,画面既可以呈现全景,又能呈现近景的细节。
这种平行透视法在很多地方的绘画中都出现了,比如日本的《源氏物语》中的插图,还有中东或者印度的细密画。但是,我认为它们都受到了中国画的平行透视的影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洛伦泽蒂画过一张巨大的壁画,叫《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寓言》,用的也是平行透视,但比《清明上河图》晚了几个世纪。洛伦泽蒂和张择端都采用了这种画法,可能是一种巧合,但也有可能是意大利绘画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在这种平行透视法的刻画之下,我们看到了宋代都市的繁荣。酒肆、茶坊、食店、摊铺应有尽有,各色人等来往其间,热闹非凡。我们还看到了能工巧匠创造的丰富的物质文化,包括船舶、楼观、街道、水井等等。关于这件作品描绘的世俗生活,讲的人非常多,我在这里就不再具体说了。故宫博物院网站有高清全图可以在线观看,你有兴趣不妨去欣赏一下。
故宫图片网址: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