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泰市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优化服务资源配置,创新服务供给方式,健全服务体制机制,有效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其经验先后在山东新闻联播、山东政事宣传报道。
一、丰富服务载体,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强化机构设置。深入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搭建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推动网格化、互联网“两网融合”,实现乡镇权责一清单、便民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乡村治理一张网、指挥协调一中心的“”机构改革新路径。
二是强化场地建设。选择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等黄金地段,按照“十统一、十有”标准,推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村居社区便民服务站(代办点)建设。目前,镇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站点)覆盖率均达%。
三是强化平台搭建。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建立了以市级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20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骨干、个村居社区便民服务站(代办点)为基础、相关服务网点为有效补充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二、创新服务模式,推进乡镇公共服务系统化一是放权乡镇就近办。坚持应放尽放、能放则放的原则,推动市直部门单位向乡镇街道简政放权。目前,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进驻事项分别是项、94项,仅民政事项已核定下放包括低保、特困、临时救助在内12大项20小项。
二是“套餐”服务一窗办。实施“一站式”服务改革,打造“全科医生式”服务窗口,让群众只进一个门、找一个窗,最多跑一趟、办成一件事。以办成“一件事”为标准,对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重点民生领域和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涉及的高频事项进行整合优化,梳理公布“一窗受理”服务标准化及规范化流程项,大大提高了群众办事效率。
三是智慧政务自助办。投资万元,实施智慧政务惠民工程和“不见面”审批服务工程,打造村居社区“10分钟”服务圈。目前,在市政务大厅、20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30个重点村、26个城市社区和12个党群服务中心累计部署90台“泰好办”自助终端,确保每台至少能够辐射周边3至5个村,为名以上群众提供服务。
四是乡呼县应协同办。对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市场监督、综合执法等镇街无法独自办理的事项,启动“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投资多万元,开发“乡呼县应”模块,乡镇街道通过平台对无法独立解决的复杂事项或突发事件等向市直职能部门“呼叫”,市直职能部门接到“呼叫”后快速“响应”,及时与乡镇街道联动解决问题。
三、提升服务效能,推进乡镇公共服务规范化一是做好减法,优化办事流程。坚持以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项目审批为突破口,最大限度减材料、减证明、减环节、减时限、减费用,做到1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开办手续,1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交易手续,20个工作日内完成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主流程审批手续,打造“流程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好”办事流程。
二是做好加法,建强队伍力量。镇级层面,蓄足乡镇政府服务人员力量,配齐配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村级层面,村居社区便民服务站(代办点)主任一般由社区(村)党组织书记或主任兼任,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接待、受理、代办及协调处理有关服务事项,年服务群众近万人次。社会层面,探索“社工+义工”相结合的服务方式,让义务工作者全面掌握各种审批事项流程,以社工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目前,已公开招聘52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充实到全科社工岗位中去,累计开展志愿服务余次,服务受众达20余万人。
三是做好乘法,严肃考核奖惩。用好考核指挥棒,督促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发挥出最大效能。把“一站式服务”工作情况纳入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分ABC三组对乡镇街道进行千分制考核,将考评结果作为评先树优、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重要参考,较好地树立起服务为民的鲜明导向。
来源:新泰市委改革办
执行编辑:李卫东
排版:李畅
“山东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