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即墨县志·山川》概略地记载了两处温泉:“汤泉,县东四十里,冬亦沸热,病者浴久多愈。”“温泉,县西北四十里。长直河中,冬月周围皆冰,中独暖。”
县西北的温泉(泉已消失),在今长直村后的流浩河中。汤泉本与温泉通称,相对而言,水温较高者称为汤泉。汤泉位于即墨市温泉镇驻地的东温泉村,这里地处四舍山北麓,温泉河上游,此地有多处温泉,蒸腾如汤,故称汤上。清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汤上村。此处温泉地处夏庄至灵山的断裂带上,泉水储量丰富。20世纪50年代,温泉出露处均为黑土覆盖,温水自动溢出地表,分布面积为6.5平方公里,水温一般在30℃~60℃,最高达93℃。据化验分析,矿泉水总矿化度为每升12克。氯离子约占阴离子总量的97%,钠离子约占阳离子总量的60%,另外含有钾、镁等10多种化学元素,具有较高的医疗与保健价值。抗日战争后,该村改名为温泉,为与西温泉村区别,称东温泉村。明万历《即墨志·山川》未记县西北的温泉,而将县东的汤泉记为温泉;县西北的温泉一带,曾是汉代温水侯的封地,明《莱州府志》和清同治《即墨县志·封建》又将它的位置误记为“即墨县东”、“即墨东”,从而造成“两泉”的混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设在即墨温泉的第一座疗养院——青岛温泉工人疗养院于年建成。疗养院内以温泉洗疗为主,其中也有泥疗,患者以黑色淤泥浑身遍敷,效果良好。改革开放后,温泉开发步伐加快,先后建起了中石油青岛温泉度假村、金麒玉麟温泉山庄、中行温泉度假村、芭东小镇、港中旅海泉湾度假城等,使之形成了以温泉疗养、旅游度假、地产开发为主的高端旅游度假休闲胜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