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新泰特产
新泰美景
新泰生活
新泰房产
新泰医院
新泰新闻

三代六教师一门两博士花园村崇文尚学传百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祝超群通讯员陶东宁赵海燕刘文秀

按照延续三十年的惯例,花园村教育人才基金会每年都给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发奖金。

去年夏天,李丽博就拿着刚收到的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领了块钱奖学金。钱当然不算多,但能拿到这份钱,意味着李丽博注定在花园村村史上留下一笔。

“少年欲遂平生志,诗书勤向窗前读”,花园村耕读花园书本造型石雕上的题词。

“两疏”故里,崇文尚学是传承

花园村在泰安市宁阳县城西的东疏镇。东疏为汉代“两疏”(疏广、疏受)故里。

汉宣帝时,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博学多识,分别被敕封为太子太傅和太子家令,史称“宁邑二疏”(宁邑即今宁阳县)。汉元帝初年,疏广、疏受以年老体弱为由辞官还乡,用所赐金银大办私学,为家乡培养了大批文人学士。之后,疏地学风日盛。

虽历经朝代更替,古疏地的学风一直没断,尤以现在的花园村最浓。

如今刚足千人的花园村,其实已有约年历史。

据当地《李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李氏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到此安家。此后,疏地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崇文尚学的学风成为李氏家训家风,后又演化为花园村的村风、民风。

花园村清代“太学生”李超功德碑。

宁阳明清县志(《縣誌》)记载,花园村先后有13人考取过“太学生”(明、清时太学即国子监,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被称作“太学生”),出过很多秀才、举子,一度被称为“秀才村”。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又陆续培养出18位博士,39位硕士,近名本科大学生,崇文尚学之风一时无两。

一门五兄弟,四代传家风

李积汾是新中国成立后花园村的第一个博士。年,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李积汾留校,主要研究人造卫星磁极管、传声磁片等课题。

年出生的李积汾在家排行老五,上面还有四个哥哥。其父李兴岱在清末读过几年村办私塾,能书善墨;其母受身为清朝廪生的外祖父影响,也能识文断句。

花园村李姓占绝大多数,“兴”字辈后就是“积”字辈,李兴岱希望几个儿子求学能水到渠成,分别取名为湘、淮、汉、渭、汾。

年,宁阳华丰地区日军进犯,一场扫荡过后,年仅40岁的李兴岱被杀,这一年老五李积汾不满三岁。之后,17岁的老大李积湘扮演起父亲的角色。

“父亲在世时就教我们认字,大哥为了让我们继续学习,也为了不让日本人抓去训练,就赶我们去私塾上学。”今年已91岁的老四李积渭说。大哥原本想让老二、老三和老四先去上学,老五年龄太小,而且家里粮食不多。“可老五非去不可,上学那天,他自己偷偷带着干粮跑到村西头等着我们三个,大哥一狠心就让我们一块去念书了。”

年春天,不到7岁的李积汾跟着三个哥哥来到村民李宪珠办的私塾里。

“一年学费就是30斤麦子和40斤谷子,我们四个就是二百多斤粮食,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些都是养家糊口的救命粮。”李积渭说,他不知道大哥是怎么凑齐的这些粮食。

91岁的李积渭依然思路清晰,身体康健。

年初,日本人在当地建学校搞奴化教育,村里的私塾不让办,四兄弟的学业就此中断。抗战胜利后,中国又陷入内战,学校大多关门,四兄弟在家自学。直到年,花园村村民李宪新又开始办私塾,四人才再次捧起书本。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镇上建了小学,我们又上了一年。之后就跑去汶上县上初中,三年后又一起上了泰安一中。”李积渭说。上完高中,大哥要求四个弟弟都考师范学校,以后回乡教书带学生。除了李积汾,其他三兄弟都听从大哥建议,到徂阳县(今宁阳、新泰、泗水交界一带)上了师范学校。学成后,三兄弟全部回当地做了小学老师,一辈子教书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军工业基础一穷二白,脑瓜最灵、成绩最好的老五李积汾心怀报国志,想继续深造。年,李积汾考上了山东大学物理系。

“去青岛前(20世纪50年代山大在青岛办学),一直没凑够老五的9块钱学费,大哥一狠心把家里后门的老木门拆了,拉集上卖了20块钱。”李积渭说。原来家里有前门和后门,后门拆完就砌上了,只留了个前门。“只要能供弟弟上学,大哥口粮都能拿出来,拆家都愿意,大哥自己却没进过一天学校。”

如今,五兄弟里只有汉、渭尚在,不过崇文尚学的家风却一直传了下来。

李积汾的儿子李铮(李安林)是花园村第三位博士。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他又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外科博士,主做生殖医学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明单精子冻融可安全用于临床。

如今,58岁的李铮已是高校博士生导师,任上海交通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老二李积淮的两个孙子李宪铎和李宪辰,则分别考取了同济大学博士和复旦大学硕士。

村民捐款,集体办学,尊师重教

三代六教师、两代四校长、一门两博士、父子教授、夫妻博士……在花园村书香之家还有很多。其中的“一门两博士”就是说的李宪生家。

村民李宪生是老高中生,高考恢复前他恰好去当兵,错失了考大学的机会。不过,李宪生的大女儿李闽燕却是西南大学博士,如今在泰山学院任教;而二女儿李闽惠,则是西南大学在读博士。

花园村考取博士学位的村民。

“这么多年,花园村之所以人才辈出,除了有崇文尚学的民风,村里还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东疏镇人大副主席、镇博士文化挖掘专班组长柳恒选说。20世纪60年代,宁阳县只有不到10所初级中学,每个公社平均不到一所。为让本村的小学毕业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花园村白手起家,在村边建了一所花园中学。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冬天,宁阳县举办了首届初中生数理化及作文竞赛,当时花园中学的参赛学生分别获得了物理、化学和作文第一名,数学第六名的好成绩。“前两年学校合并之前,花园中学一直在宁阳名列前茅”。

为支持办学、鼓励求学,花园村村民也纷纷慷慨解囊,先后捐款达20多万元。

“20世纪90年代,我们就用修家谱和功德碑剩下的钱成立了花园村教育人才基金,现在加上村民的捐赠,已经有20多万元,主要用于教师慰问和学生奖励、助学。”花园村党支部书记李俊伟说。村里还领头开设“博士学堂”,寒暑假邀请老师义务辅导学生。

“花园村村民从来不攀比谁家房子好,谁家楼多房,谁家买了车,只攀比谁家孩子上学有出息,考进了哪所大学,为国家做了哪些贡献。”李俊伟说。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这是花园村村民的共识。

花园村的耕读花园。

“少年欲遂平生志,诗书勤向窗前读”,在花园村的耕读花园广场上,这句话被刻在石头上,旁边就是立了二百多年的李氏族谱和清代“太学生”李超的功德碑,前面还有一颗几十年的大柳树迎风飞舞,清爽醉人,让人如沐春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taishizx.com/xtfc/150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