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新泰特产
新泰美景
新泰生活
新泰房产
新泰医院
新泰新闻

博山话三啊呜徐传国图文

啊呜āwū

●博山有首儿歌,名字叫《小板凳把骨碌》:“小板凳,把骨碌,开开楼门看媳妇,谁来了?俺姑夫,挎的啥?挎的小犸虎,咬人不?不咬人,我看看,啊呜!”

●早先的博山老人,尤其是奶

奶们,喜欢给孩子们,尤其是孙儿孙女们,讲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多是獁虎。说到獁虎时,奶奶们双手向上一举,脖子向前一伸,“啊呜”一声,把獁虎咬人的动作惟妙惟肖地表演了出来。每每听到这“啊呜”声,孩子们大都瞪大了眼,心仆仆跳着,似乎獁虎来了,或者就在身后。于是,孩子们就显出

格外听话的样子。“啊呜”一词,形象地表达了犸虎咬人的样子。博山人说的“犸虎”就是狼,于是,博山人把獁虎当作管孩子的拿手了。

●早前,博山人习惯在天井、大门口、胡同,甚至事街上,喂孩子。大人端着饭碗,跟在孩子腚后头,追着孩子喂饭。大人紧走几步追上孩子,一手

揽着孩子,另一手用食指和拇指捏着咀嚼过的饭,顺嘴说着:“小狗来吃你饭连,咱和小狗比比谁那嘴大,来,扒大嘴,啊呜!”“阿”是张嘴,“呜”是合嘴,孙子就冲着这声“啊——呜”,张开了大嘴,一口把饭咬了去。

●如果吃的是面条,孩子还要缠着奶奶在筷子上多缠上些,

那一张一合一口的小嘴“啊呜”一声就把面条吃下去了。之后,或者出自于对狼的崇拜,或者与身边的小狗叫劲,还要把嘴张上一段时间,让别人看看自己的嘴有多大!

●那时,大人对孩子的关爱大都放在了吃饭的事上。其实,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怕犸虎的,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想学犸虎

的,也不是所有的孩子吃饭的时候都要和小狗较劲的。奶奶们常常这样抱怨:“他爸那小霎,还有俺那小霎,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这咱,啥也不缺了,这孩,这不吃、那不吃,不哄着不吃。吃点饭比吃药还难。得跟跶那腚上连哄带吓才给吃上那口。”其实,不管啥时候的孩子,对于那口吃,都是

一样的。孩子们大都贪玩的,贪玩的孩子,就没有了时间概念,不光忘了时间,还忘了饥困。大人们因为劳作,三顿饭要按时吃,而孩子们就顾不了这些。就像大人们感觉时间过得快,一晃又是一年,孩子们感觉过得慢,就盼着过年,道理是一样的。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只是等到孩子们玩够了,感觉饿的时候,他才会立马要着饭吃的。这个时候的奶奶们,显然十分高兴,但是,嘴上还得说:“你看,你还和相时节没吃啥了似,那样一霎霎,啊呜啊呜两个大馍馍来嘴扁拉扁拉就下去了。”

●现在的奶奶们,面对孙儿孙女的吃饭问题,已经很少或者不用“啊呜”来喂了。这或许与年轻的妈妈们有关,年轻妈妈们大都上过大学,懂得科学喂养孩子。

●另外,或许受犸虎的影响,博山人还用“啊呜”一词来描写狼吞虎咽的样子。“我这心思让让他,他也就咬上点尝尝来。你

可说,这不让着那实在连,他啊呜声给啃去一大半。”“就和没吃回啥似,才割开个西瓜,他那样啊呜啊呜就啃了啃。”“人家都是漱溜着吃,他倒好,一只冰糕就那样啊呜啊呜嚼着吃了来。”博山人在“咬”、“啃”、“吃”的前面加上了“啊呜”或者“啊呜声”,把人们的吃相说得极其生动。博山话的魅力可见一斑。

●博山话里除了《小板凳把骨碌》里有“啊呜”外,另一首名叫《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里也有“啊呜”:“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找个狸猫背下来,啊呜!快下来。”这里的“啊呜”也是“张大嘴咬”的意思。由此可见,“啊呜”不仅仅是犸虎的专利了,其他动物若是张大嘴,都可以“啊呜”的。

●《小老鼠上灯台》,是一首非常流行的儿歌,全国的版本大概有十七个之多。在这些版本里面,前面的“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基本一致,后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山西运城、湖北宜昌、江西赣州和江西樟树方言版都是“叽里咕噜滚下来。”河南洛阳方言版是“叫小妮,逮猫来。跐溜跑到

面瓢来。”山东新泰方言版是“叫奶奶,抱下来。”山东济宁方言版是“叫老猫,背下来。”惟有博山的是“找个狸猫背下来,啊呜!快下来。”里面既有动作“找”和“背”,又有象声词“啊呜”,节奏感极强,既形象又生动。

●中国古代普通百姓家里大都用油灯照明,一般是用动物脂

肪经过加热熬出的油来点燃照明,所以老鼠才会上灯台偷油吃。近现代改用煤油,后来又用电灯,我们早已不用油灯了,自然也就看不见偷油的老鼠了。但是,猫咬老鼠的“啊呜”声却代代传了下来。

●作为方言的“啊呜”,虽然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找不到,却在诸多童话故事里经常出

现。在《两只笨狗熊》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不行!不行!这块大的被你咬了一口,又变成小的了。’狐狸大婶说:‘你们急什么呀,那块大了,我再咬它一口吧。’狐狸大婶张开大嘴,‘啊呜’咬了一口。哥儿俩一看,急得叫起来:‘那块大的被你咬了一口,又变成小的了。’狐狸大婶就这样这块咬一口,

那块咬一口,干面包只剩下小手指头那么一点儿了。”这段话里,如若把“啊呜”去掉,狐狸大婶“咬”着就不生动了,小朋友们听着这个故事也就不那么带劲了。

●说到啊呜啊呜地咬东西,我想到了另外两个词:咕噔和呼噜。啊呜啊呜吃饭、咕噔咕噔喝水和呼噜呼噜睡觉。吃饭、喝水和睡觉用上了啊呜、咕噔

和呼噜,既上口,又生动。方言是如此奇妙和丰富!

●其实,“啊呜”不仅是博山的方言,海盐话的“啊呜”就是老虎、狗等“咬”的意思;上海方言里的“啊呜”是指“吓小朋友的东西”,延伸到“啊呜乱”说的是“这个人没有用的意思”;浏阳客家高腔山歌,多为成年男人以假嗓音歌唱,一般加上“啊呜,啊

呜”等衬音,拖音很长,节奏自由,高亢嘹亮,唱出来的音不亚于女高音;十分有趣的是,在广阳话里“啊呜”却成了“姑母”的意思;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台州方言里,“啊呜”的意思是“傻子”。

●说来道去,我还是最喜欢博山人喂孩子的那声“啊呜!”

友情提示:

1.《徐道》欢迎朋友们悦读,并转给您的朋友传阅。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taishizx.com/xtyy/923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