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新泰特产
新泰美景
新泰生活
新泰房产
新泰医院
新泰新闻

传统民俗新泰独杆跷百兽图和逛荡灯

蚊虫其实也可以这样去预防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xiyizixun/m/25283.html

独树一帜——独杆跷

独杆跷又叫独脚跷,是高跷艺术的一个分支,清光绪二十三年(年)发源于新泰市羊流镇大洼村。

清朝年间,羊流镇是当时著名的驿站,依托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兴盛,常在八腊庙、城隍庙、五祖观等举行庙会,各地民间杂耍艺人汇集于此,舞龙灯、舞狮子、跑旱船、扭秧歌等,其中以踩高跷技艺最有特点。

高跷队较多且不乏高手,技艺表演队之间竞争较激烈。道观、寺庙每年都有各类祭祀日,要举行盛大的祭典仪式,其多以庙会或山会的形式进行。

聘请技艺表演队为之助兴,是当地重要的传统习俗。当地民众大都聚集于此,进行祭神、娱乐和买卖等活动。

在集会上的展演中,哪家艺术队独特、技艺高,就会成为来年庙会、山会炙手可热的团体。

为了胜出,有些踩高跷艺人就独辟蹊径、别出心裁,练就用单腿跷一级级跳下台阶的技艺,赢得道观道长、寺庙主持和民众的注目、喝彩,这就是民间最早的以艺会友、竞技竞争独杆跷的初期形成。

为保持和突出这一绝技,独杆跷第二代传承人王家络(年出生)在双脚高跷发展为单脚高跷的基础上,又自行设计、编排高难度的动作,把绑在跷腿上的绳索去掉,不用任何固定物,只用单跷进行表演。后将这一绝技传授给王家子弟——王兆杰(独杆跷第三代传承人,年出生)。

王兆杰将单一表现技艺的“独杆跷”与流行乡里的小戏曲“刘海戏金蟾”进行了融合创新,编创了独杆跷“刘海戏金蟾”这一经典剧目。

当时,羊流镇大洼村属沼泽地形水洼地质,村内农田、水塘中青蛙众多,再加上“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家喻户晓,独杆跷新编剧目“刘海戏金蟾”很受大家欢迎。剧中两个角色分别是刘海和金蟾。

刘海的主要道具是一根高约1.8米,直径4.5厘米的圆木棍,最上端钉上一横木抓手,在0.9米处安装一块供人踩踏的横踏板,为表演时踩踏的跷杆。金蟾的道具为一种绿色的仿蛤蟆头部制作的头罩,一条包住全身的绿色蟾衣。

该剧的表演分“串街”和“摆场”两种形式。“串街”时,独杆跷表演者扛着跷跟着“表演队”行走,遇到村民放鞭炮请他们表演时,刘海做“双踩跷”,金蟾做“蛙跳”动作行走。

“摆场”时,技艺较为繁杂,需“刘海”与“金蟾”做全面的配合。刘海做“双踩”“单踩”“交叉踩”“左单踩”“右单踩”“蹦跳踩”等高难度、高技巧动作;金蟾做“蛙跳”“蛙爬”“四爪朝天”“四腿绻”等诙谐幽默的动作。

独杆跷,从高跷中发展、变革并形成如今的独杆跷艺术,已有近二百年历史,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从道具、扮相、乐器到技艺表演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套路,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

“独杆跷”属王家独创,世袭流传,是山东省内唯一的以单脚高跷表演的民间舞蹈。

其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造型,展示了民间群众的胆识和创造精神,在山东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民间艺术宝库,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的独门绝技。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八仙送福——百兽图

百兽图是以民间传说的八仙为蓝本,由8个人分别扮“八仙”各骑一兽,以旱船竹马的形式驱瘟辟邪的祈福民舞。清光绪年间发源于新泰市羊流镇大洼村。

其造型形象生动,雕绘结合,栩栩如生,极具艺术性。其表演、唱腔、伴奏具有地方特色,对研究地方戏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百兽图的造型艺术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演出前,由传承人点燃三炷香三拜九叩,然后带领表演队全体人员磕头祭拜后,即可骑兽着装。演出时一般先由龙灯、高跷、狮子等开路。百兽图演员共有9人。1人扮马童,8人扮“八仙”。

“八仙”各骑一兽,分别是:汉钟离骑雄狮,背玉扇;吕洞宾骑麒麟,背宝剑;张果老倒骑毛驴,背渔鼓;曹国舅骑老虎,背阴阳板;蓝采和骑海蛟,背横笛;何仙姑骑大象,背铁笊篱;韩湘子骑梅花鹿,背花篮;铁拐李骑独角兽,背火葫芦。

剧中的八兽道具形态各异,但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制作时分头、身、尾三部分,用铁丝连接,兽头与兽身各栓上两条布制挎带,背于双肩。兽身下沿边用布帘遮掩,以不露双足为标准。

“八仙”的表演动作主要是“跑马”动作。有“劈四门”“子午络绎”“各条盘”“长蛇蜕皮”等,队形的变化由马童调度指挥。

“八仙”中的每位演员都有唱词,大都是歌唱天下太平、扬善惩恶、风调雨顺、儿女情感题材的歌词。演出时的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乐器有鼓、锣、钗,并有唢呐、笙、笛等。

百兽图的表演分“串街”和“打场”两部分,“串街”是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巡游,以求驱赶瘟疫,降福兴旺;“打场”是在宽阔的场地上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动作进行演出。

百兽图是由民间信仰演变而成的一种村民自娱自乐的舞蹈方式,以八仙神话传说所表现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邪不压正的人物形象深得人心,可谓独具特色:其一它是新泰众多民间所展演“故事”中的一部分,与其他的旱船竹马表演有着重要联系。

其二它造型各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展示了民间百姓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三它表演生动活泼,花样繁多,引人入目,唱词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众通过这种娱乐方式,表达了喜爱“八仙送福”,祛祟辟邪、酬神避灾、祈求平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傩舞代表——逛荡灯

逛荡灯是民间舞蹈中的一种祭祀类的傩舞,起源于隋唐时期,发源地是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起始具体年代已无可考。

隋唐时期,谷里镇土陶烧制业鼎盛,每逢临近春节,南谷里村的民众结束了一年的劳作,投入到娱乐活动的准备和制作中。

当地烧陶艺人就地取材,用陶罐制成人偶头颅,里面点上蜡烛,又用一些简单的道具,如圈椅、圈杌(类似近代用的方形木凳)、升(古时量米用的器具)等,组合成巨人形象,加入传统表演队伍的行列。

后来几经演变,逛荡灯中巨大的人偶逐渐被定位为朝廷官员的官威形象,意为“天官赐福”,又为“天罐赐福”。表达人民庆丰年,祈福贵,官民同乐的美好心愿。

逛荡灯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习俗息息相关。其舞蹈的渊源可追溯到原始图腾崇拜,从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牛胛骨和鹿胛骨卜骨证实,早在五六千年前,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已经有了以舞娱神的“巫”。

普遍的对神、鬼信奉的崇拜,为民间傩舞的发展拓宽了发展空间。而逛荡灯中的“大人”形象就是古代的方相氏。远古的传说里,方相氏是驱鬼逐疫之神。

在古代送葬出殡时,大户人家都用秫秸和布匹糊扎高大的方相氏之像,在殡葬队伍之前为亡灵开路,以驱鬼辟邪。

这与《论语》中记载的“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相吻合(阼阶,在古代指东面的台阶,是主人迎宾的地方)。“乡人傩”即为后代腊月击鼓驱鬼的活动。

又据另一种传说:隋唐时期,从南方来了户人家,他们根据南谷里村的土质特色,在此建窑制陶。率领家族制陶的老人去世时,儿孙为让故去老人的灵魂顺利通过鬼门关,特地烧制1个大水罐和8个小水罐,分别制成大罐子灯和小罐子灯。

每盏灯都由1人顶起,为老人去送葬,以驱赶恶鬼瘟疫,据说这是逛荡灯的原始形态。逛荡灯的缘起和习俗就是送殡的傩舞和驱鬼避邪的方相氏之完美组合。

这一方面与当地鬼神信奉有关,另一方面与当地制陶业发达适宜就地取材有关。但发展到后来,原有的为亡故的老人灵魂开道等习俗已不复存在。

逛荡灯的制作想象奇特,制作材料古拙简朴,是以民间生活所使用的普通器具——圈椅、圈杌、陶罐、升、秫秸、白布、黑布等为材料,按其形状组合成人偶形象,包含了木艺、雕塑、脸谱、灯光、服装等艺术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逛荡灯的表演形式粗犷豪放,以形体动作为主,兼容舞蹈、民间杂技与民间戏剧技巧。

表演中,顶灯人顶扛起“逛荡灯”,分别有左、右、前、后跪拜等动作,因体形庞大,表演夸张,顶扛和表演动作难度较大,需身材高大健壮的男子经长期训练才能胜任。

其表演多与其他民间艺术活动配套进行,因其形象高大威猛,多在队伍之首,有开道打场的作用。所到之处,人们视为“天罐(官)赐福”,必焚纸鸣放烟花爆竹表示谢意,演出场面壮观,展示了一种威猛震撼、炫彩夺目的视觉效果。

逛荡灯的人偶形象随岁月的变迁,逐渐演变定位成朝廷命官,既表现了官民同乐的典范,也可视为民众对官僚的幽默、戏谑,表达了民众的平等意识。

其表演被赋予三方面寓意:一是祭祀求静,祈求故去的老人得到灵魂安宁;二是盼望平安,希望得到驱鬼逐怪的方相氏的庇护,祈求全家平安;三是体现亲民理念,展现官民同乐、祈福求祥的盛世景象,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逛荡灯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独特艺术形象,被视为光明和吉祥的象征,成为人们祈福求瑞的吉祥物。逛荡灯也是我省境内唯一的民间舞蹈之傩舞艺术,是丰富多彩的齐鲁民间文化中的又一朵瑰丽奇葩。

End今日值班

作者简介:兰心可人

混迹地带:繁花落日

心之所向,披荆以往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今日黑工

作者简介:摘星人养的鱼

混迹地带:宇宙

美其名曰斯蒂凡尼

养狗养猫养金鱼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taishizx.com/xtyy/72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