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树居主人
阿滢\文
我与阿滢兄相交相契三十多年了,兄来兴化小住过,我去新泰专访他,彼此相互挂念;从鸿雁传书到临屏对句,及至相聚甚欢,这么多年来,我视阿滢为兄,他当我为弟,兄弟相逢,一杯茶、一壶酒,聊书话书,不亦快哉。
江苏兴化的朋友说,来兴化看油菜花吧。因忙于生计,错过了花期。就说,明年吧,明年一定去看油菜花。今年,油菜花盛开的时候,却因事未能前往。从网上看到江苏兴化获得了“中国最美油菜花海”的荣誉称号。朋友惋惜地说,油菜花已经变成油菜籽了。其实,看油菜花只是借口,兴化有施耐庵,有郑板桥,还有好友姜晓铭。已经拖了两年,不能再因错过花期而推迟赴兴的行期。于是,推掉一切俗务,坐上了去兴化的班车。经过五个半小时的颠簸,终于踏上了兴化的土地,姜晓铭兄早已在车站等候。 与晓铭兄订交二十多年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痴迷集报,与各地报友交流报纸,交往的报友中便有晓铭兄。当年藏报的狂热劲头指使着满世界寻找报纸新品种,数年后,突然醒悟,集报并不是搞专题收藏,而是追求品种数量,有些报纸只有一份,不便于研究,根本出不了成果。自己浪费了那么多的精力搞来的数千种几万份报纸,不过是一堆废纸而已。不搞集报了,与晓铭兄也失去了联系。
乙酉秋日,在北京的一个读书年会上,结识了许多爱书师友,其中就有晓铭兄,当时觉得名字很熟悉,有似曾相识之感。因当年交往报友多,又相隔二十多年,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从北京回来后,便时常联系。当我的散文随笔集《寻找精神家园》出版后,就给晓铭兄寄去一册。不久收到他的来信:“兄之《寻找精神家园》一书于正月初五收到,真是新年的好兆头。拆开邮包就赶紧拜读,一些文字平日里虽读过,但结集成书后乃可精读。细读《用爱打开尘封的记忆》《写信的年代》两文,我终于印证了我的猜想,我喜集报亦是始于八十年代初,起初刚听晓明告诉我郭伟名,我总觉熟悉,读书中文字,一九八八年你去南京应是与大陆、徐厚裕等报友相会。兴化一直属扬州府,郑板桥就是兴化人,板桥故居与我老宅相隔很近,欢迎来兴化。我查一九八七年四月《集报》杂志上有你地址,二十多年了,当年我们不知有无交往过,已不记得,但我们是有缘的……” 时隔不久,姜晓铭又发来电子邮件:“整理书报见一份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新泰报》创刊号,想必是你当年所寄,特拍照发给你。”看到《新泰报》的创刊号,心里仍有些激动,因为这份创刊号也凝聚了我的心血和汗水,我参与了该报的筹备工作。这份创刊号正是我寄给他的,说明我们的友谊已近二十年。
到了兴化首先要看的就是晓铭兄的书斋积树居,晓铭的妻子和儿子在家,可以看出晓铭妻子是位贤惠的女性,每一个爱书人的藏书都在蚕食着家里有限的空间,如果没有妻子的支持是无法大量购置书籍的。晓铭的儿子叫姜子辰,在读初一,很有礼貌地打过招呼后,就去学习了。晓铭说,房子太小了。我说,郑板桥不是说了吗?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由于住房小,晓铭的许多书只好“藏”在卧室里的组合橱里。书斋名积树居由邵华泽先生题写,问及斋名含义,晓铭解释说,学问之道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人生亦然,追求有所建树的人生。他的藏书及学识都是历年的积累。晓铭书斋联有二其一“积学勤于恒,树人德为本”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古代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著名的中国近现代笔名史料专家陈玉堂先生撰写。另一书斋联“图书万卷文心晓,物理千秋道义铭”为当代著名楹联家方克逸先生撰邹昌霖书。自牧曾为其赠诗:“积树居中读书乐,集藏写作自快活。文史小品铙趣味,亦求技巧亦守拙。”客厅里还有书法家爱新觉罗·恒凯为晓铭题写的漆书“藏珍”二字,书斋匾积树居旁另有京城著名人物画家张骏先生专门为积树居绘制的《夜读图》和文史学者朱龙湛先生的《墨竹图》。
晓铭兄用一把小巧的六角紫砂壶泡了一壶明前龙井,壶为古铜色砂紫六角壶,制作朴素、率真,表现出“古拙素雅”之气。为宜兴制壶名家蒋懿芬所制。两只精致的青花瓷小茶盅,一边品茗,一边赏书。对嗜书、嗜茶的我来说既过足了茶瘾又过足了书瘾。晓铭书斋存书以文史、书话为主,晓铭兄打开书橱门,介绍他的藏书。因为兴趣相同,他的藏书有许多我也有藏,还有一些珍贵的毛边本、签名题跋本,晓铭一一介绍了这些签名本的来历。 晓铭拿出几册旧书让我看,郑振铎的《劫中得书记》,一九五六年十月古典文学出版社第一版,封面上盖“兴化师范资料室”章,封底盖“兴化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图书室”章;季羡林先生译的《沙恭达罗》精装本,一九五六年六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艾青《黑鳗》,著,一九五五年十月作家出版社第一版,扉页盖“齐齐哈尔铁路图书馆藏书之章”篆书印,品相十成新。晓铭说这三册旧书是在兴化的旧书摊偶然遇到的,三册书只花了四元钱,这么好的书缘是可遇不可求的。晓铭从书橱里拿出了《黄裳散文》和《艾芜评传》相赠。我说:“我不能夺人所爱呀”。他说:“没事的这些书都是复本”。他说,他遇到好书,有时就买两本,一本留存,另一本赠送书友。
晓铭自幼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教育和文化熏陶,对于兴化的历史文化了如指掌,满腹人文掌故。我在兴化的几天时间里,他一直相陪,给我讲解兴化人文,我看到的他讲到了,没看到的他也讲到了。晚上回到宾馆后,总是聊到深夜才回去。除了聊天南海北书界趣闻轶事,谈的最多的是兴化文化。他还多次谈及外祖母对他的教育,祖母的坚强、坚毅、坚韧对他的影响。他生于斯长于斯,以读书聚书为乐,研究地方文化为趣。他似乎生来就负有一种使命感,以兴化人为荣,对家乡的爱溢于言表。这种爱让人感动!
二00九年五月二十四日於秋缘斋
往期文章回顾:
寻找乡愁:兴化银北门
秋水文章不染尘——读姜晓铭的《积树居话书》
书缘人生——读《积书居话书》
读并快乐着——读姜晓铭《积树居话书》
姜德明先生题签本之《余时书话》
为学深知书有味
秋水为文不受尘
阅读的境界——读《珠玉文心》随感
小语幽梦
依然有味是青灯
江南春梦橹声中——读《听橹小集》
王稼句先生题签本之《王稼句序跋》
王稼句先生题签本之《看书琐记》
书不负人,我不负书——王稼句及《看书琐记二集》
读王稼句先生法书
懂得感恩
古镇大邹——情寄故里
古镇大邹——文学大邹
古镇大邹——双溪古韵
一苇亦可争流——怀念来新夏先生
流行与经典
想我在西藏的兄弟
相逢如故旧
《书架的故事》
张从义先生漫画漫话
相识在天涯
爱书是一种美德——李传新与《拥书闲读》
寻找乡愁:幽幽古巷(附高清视频)
读书人王成玉
积树居感谢您的支持
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