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新泰特产
新泰美景
新泰生活
新泰房产
新泰医院
新泰新闻

新泰名人志ldquo坐怀不乱rdq

柳下惠像

  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柳下惠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今山东)小官僚。他官拜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因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圣”之称。

“坐怀不乱”雕塑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女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也有传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柳下惠——出生时间早于孔子一百六十多年,“周礼尽在鲁”,周礼的创立者就是柳下惠及其先辈,因此深受孔孟推崇。据《论语》记载,孔子称柳下惠为“被遗落的贤人”。《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故“和圣”之称由此而来。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

柳下惠的事迹除了坐怀不乱外还有9个成语故事广为传颂

片言退敌

“片言退敌”,主要见于《左传》、《国语》、《说苑》的记载。鲁僖公二十六年(前),齐国攻打鲁国,柳下惠派遣展喜犒劳齐师,劝齐退兵。展喜面对齐师,临危不惧,坦诚以告:齐、鲁两国先君均受命于成王,股肱周室,夹辅先王,世世子孙无相害。现在齐师虽然临境,但不会有攻伐鲁国的举动。这一番说辞,让来犯的齐师爬上了梯子,无以应对,齐国因此而撤兵。孔子夹谷之会与柳下惠片言退敌,何其相似乃尔。

三黜不去

“三黜不去”,主要见于《论语》、《孟子》、《战国策》、《列女传》的记载。柳下惠为人耿直不阿,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抑,但不离开父母之邦。《论语》卷九《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孟子·万章下》记孟子之言说:“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褐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南朝梁代诗人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云:“柳惠善直道,孙登庶知人。写怀良未远,感赠以书绅。”明代泰山诗人萧协中写道:“薄宦甘三黜,高名百世芳”,也是对柳下惠这一德行的颂扬。“三黜不去”,反映了传统知识分子在“治国平天下”的俯仰体验中感同身受的心灵共鸣,也成为后世士子的榜样。

岑鼎立信

“岑鼎立信”,主要见于《吕氏春秋》、《新序》的记载。鲁国有岑鼎,其形体巨大、气势宏伟,鼎身铸有精致、美丽的花纹,给人以震慑心魄之感。鲁国国君非常珍爱岑鼎,把它看作镇国之宝。一天,国力强盛的齐国进攻弱小的鲁国,索要鲁国的岑鼎。鲁国国君仿制了个岑鼎送给齐国。齐国国君怀疑它不是真品,把岑鼎送回鲁国,提出要求:柳下惠说真,就相信是真的。鲁国国君想让柳下惠糊弄一下。柳下惠说:您想以岑鼎换取国家的平安。而信用对我来讲,和国家一样重要。您想要我破坏我的信用而保全您的岑鼎,我办不到。鲁国国君听了这番话,就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这一事迹,成为中华文化史上讲究诚信的典范。

论祀守礼

“论祀守礼”,主要见于《国语》的记载。曾评议臧文仲祭祀海鸟爰居,不注重人事,非为政之宜。有只海鸟“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的行为,不符合国家祭祀的典制,是不恰当的。

批评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夏父弗忌担任宗伯,冬祭时要把鲁僖公的位次升到鲁闵公之前,理由是僖公有明德,当为昭;闵公德不如僖公,应当居于穆。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礼制“左昭右穆”的等级秩序,自然会遭到柳下惠的批评。这一举动,是柳下惠对儒家理想的坚守。

伐国怀忧

“伐国怀忧”,主要见于《汉书》的记载。《汉书·董仲舒传》载仲舒答易王问时提到,鲁国国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说:“不可。”柳下惠满怀忧虑:“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三国志·魏书·何夔传》载何夔对谋臣李业语中也曾引及:‘昔柳下惠闻伐国之谋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斯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粤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这是一位仁者的忧郁。

断狱明道

“断狱明道”,主要见于《奏谳书》的记载。

《论语·微子》记柳下惠为士师,《新序·杂事》说他为理,即司法律的官。湖北江陵张家山第号汉墓汉墓出土的汉初竹简法律文献《奏谳书》,提供了柳下惠为鲁国国君断狱的一个案例。一个佐丁偷了一斗粟,按照当时法律应该罚金一两。柳下惠却主张加重判理,完为倡。就是建议鲁君对佐丁施以双重刑罚,先“完”后“为倡”。“完”,就是剃光头。古人蓄发爱发。剃光头在当时是一种损伤尊严但不伤及身体的较轻处罚。而“倡”是一种比低贱的“隶臣妾”还要低贱的下人。“为倡”就是要去当(一段时间)这样的人。若判“完为倡”,偷盗额当“过二百到千(钱)”,但佐丁案值不过三钱而已。所以鲁君接到柳下季所报奏折后便问他:“不已(亦)重乎?”柳下季如此重判是因为当初佐丁戴着鉥冠,穿着儒服,案上陈放公(功)牒,负责礼制管理,他竟干出偷盗勾当。鲁君听后,称赞柳下季量刑得当。

风化乡里

“风化乡里”,主要见于《孟子》的记载。孟子说:“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柳下惠晚年退居柳下,教化子弟和乡民。传统的“二十四孝”中有个“恣蚊饱血”的故事,说的是晋朝濮阳人吴猛,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而明代人张岱《夜航船》却记载了一则这样的故事:“展禽者,少失父,与母居,佣工膳母;天多蚊,卧母床下,以身当之。”这个故事与“恣蚊饱血”雷同。柳下惠的故乡流传着“六月六吃炒面——正拌(办)”的歇后语,说的是:柳下惠母亲的生日是六月初六。每年这一天,柳下惠都要回到故里,为母亲祝寿。为了感谢乡邻,柳下惠都要请乡亲们吃当地一种特色面食炒面。不仅言传,而且身教,这是柳下惠风化乡里的魅力所在。

孔子称贤

孔子称柳下惠为贤者。《论语》卷八《卫灵公》载:“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晋代的傅咸说:“先有画卞和之像者,以为臧文仲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卞和自刖以有证,相去远矣。戏画其像于卞子之旁,特亦其面,以示犹有惭色。”明代的商辂说:“臣惟自古人臣事君,以荐贤为第一事。故孔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

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先儒释之曰:臧文仲为政于鲁,若不知贤是不明也,知而不举是蔽贤也。不明之罪小,蔽贤之罪大,故孔子以为窃位。”

柳下惠历史地位的确定,首先是因为得到了孔子较高的评价。北宋人李觏《女色无定美赠卿材》写道:“柳下无仲尼,小官终灭磨。”杨恬《和顿公》写道:“夷齐西周两饿叟,展禽东鲁一绌臣。引而高之自孔子,不尔埋没随埃尘。”这些看法,应该说是非常中肯的。

孟子赞和

柳下惠得到了孟子的称赞,赞之为和圣。

《孟子》卷一四《万章下》载:“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孟子认为,伯夷反对武王灭纣,不食周粟而死,为圣之清者;伊尹,帮助汤灭夏桀,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死后立汤孙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汤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被伊尹接回复位,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通过比较,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终始而一的圣人,是最适合时代的圣人。曲阜孔庙圣时门、大成殿得名的文化渊源正在于此。

这十个个成语故事充分反映了“和圣”柳下惠的正、信、直、智、明、仁、公、孝,展示了他丰富完整、生动可敬的形象,还原了一个圣人的本来面目。他的这种正直诚信、直事道人、智慧清明、以和为贵的圣人节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脉,对邹鲁文化有较大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源头,孔子的儒家精粹“仁、义、礼、智、信”就是邹鲁文化基础之上的传承。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taishizx.com/xtyy/362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