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泰中
迎向恁的是一面
充满文化气息的青铜浮雕
其上记载了泰中的前世今生
她的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
……
(请将手机横过来)
襟江书院
泰兴古有延令书院,年久渐废。清咸丰九年(一八五九),泰兴知县金以诚谋于学宫之东新建书院,旨在传圣贤之训,勖孝悌忠言,育名臣纯儒。遂捐养廉银为倡,邑人响应。书院于咸丰十年三月奠基,翌年六月落成。因泰兴滨江临水,登楼可观江流,故取王勃“襟三江而带五湖”句,名曰“襟江书院”。同治二年(一八六三),金以诚时任镇江知府,亲撰《泰兴县襟江书院记》,延请书法名家何绍基题书并篆额;乡贤勒石纪念。自此,泰兴文运日盛,脉衍不绝。
江苏省泰兴中学
清宣统元年(一九〇九),时任泰兴知县俞都承襟江书院办学之旨,建县立中学堂。一九二五年始称泰兴县立初级中学。一九四〇年日寇入侵泰兴,学校移至农村分散办学,形成“四院八部”格局,一九四五年由农村返城,恢复旧制。一九四九年泰兴解放,更名为苏北泰兴中学。一九五二年改称江苏省泰兴中学至今。一九五八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首批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二〇〇〇年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二〇〇四年转评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二〇一九年迁入现址。
泰兴县襟江书院记
泰兴县廨(xiè,官署,官舍,官吏办事的地方)南/旧有延令书院/规制颇隘(ài,狭窄,此处指规模偏小)/岁久渐圯(pǐ,毁坏、倒塌)/咸丰八年冬/余宰是邑/明年(第二年)己未/谋别建书院於学宫之左/捐廉为倡/邑(yì)人(乡人,市民)踊跃趋事/鸠(jiū,通“勼”,集聚)工庀(pǐ,具备)材/克日(严格限定期限)兴作
缭(缭:回环曲折,缭绕)以垣墉(yuányōng,这里指墙)/高其栋宇/有堂有楼/斋舍庖湢(bì,浴室)咸具/堂东西翼以两庑(wǔ,堂下周围的廊屋)/为诸生角萟(yì,意为“角艺”)之所/经始於十年春三月/至十一年六月落成/凡费钱一万余缗(mín,量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题曰襟江书院/纪形胜也
先是童生岁科考/就县署扃(jiōng,关闭)试/几桉(矮小的长方桌)则假(通“借”)诸民闲/书院既成/遂移县试於此/邑人便之
然是时粤寇(太平天国军队)据金陵(南京)/扰皖浙/其后苏常继陷/泰兴与常州隔江/烽燧(suì,边关上用来告警的烽火)相望/颇有訾(zǐ,诋毁,指责)余为此不急之务者/应之曰/使(假如,倘因)建书院而忘御(抵挡)侮/不可也/苟(假使,如果)不相妨(妨碍)/并营何害/且使(致使,让)士若民/习闻圣贤经传之训/修其孝悌忠信/同仇敌忾之风在是矣/何为不急乎
沈君芷亭/陈君建西/实左右余/不为浮言中辍/徐君仰斋始终其事/敬愼弗懈/今徐君陈君乐观厥(代词,相当于“其”)成/而余以(因)是年秋擢(zhuó,提拔)守鎭江/未获与多士一堂赏析/朝夕切劘(劘,mó,通“磨”。切劘,切磋)/以补政事之阙(què,空隙)/沈君又不幸先卒/为可惜也
其明年/邑人寓(寄存,委托)书来请为之记/以不文辞/乃砻(lóng)石相待逾年/余滋(更加)愧矣/虽然(即便这样)/余岂能一日忘诸君子哉/兹邑僻在江表/士(知识分子的统称)秀而悫(què,恭谨,诚实)/罕期远大/方今武功将定/文教修明/是邑幸获安全/多士不以余为无似(无似,不才)/愿(希望)思(想)鄙言/逊志时敏(谦虚好学,时刻策励自己)/务为有体有用之学/将出为名臣/处(指居住、栖息)为纯儒/是邦家闾(lǘ,古代居民基层组织,25家为1闾)里之光/亦守土者之荣也/余宦辙(仕途)靡(mǐ,无)常/或重经旧地/相与登楼啸咏(歌咏)/观江流之不息/喩(明白)进德之无疆/儒风愈茂(盛多、丰隆,这里指兴盛)/文运日新/余翘首而待之矣
同治二年/岁在癸(guǐ,天干的第十位)亥(hài,地支的第十二位)仲夏月/诰(告,专用于上告下)授中议大夫盐运使用江苏候补道镇江府知府/嘉善金以诚撰/诰授奉直大夫/钦加六品衔
前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道州何绍基书并篆额
策划:陈 杨
编辑/拍摄:大 友
校审:耿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