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
解放战争,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旅途上重要的一环,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写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而无数的革命先辈也是抛头颅,洒热血,展现了顽强不屈的精神。
而在其中,在华东地区进行的孟良崮战役,这一场山地歼灭运动,彻底的扭转了战局,极大的鼓舞了人民解放军的士气,为活动地区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许世友,作为该战役的指挥官,应该位居首功,但为何在作战命令即将下达之际却牢骚频发,差点破口大骂,最后还被上级教训反驳呢?
其实还要从许世友这个人的性格上和成长环境得出结论。
许世友小的时候家里面很穷,家里没钱供其读书,又赶上当时展示连绵,不得已带着年幼的许世友到处迁徙,这使得许世友的成长环境在不断的改变,导致许世友养成了一个急躁,做事冲动的性格,父母不得已将他送到了嵩山少林寺去学武,从而修身养性,静心向佛。
可谁曾想到,武力的增长让许世友更加的暴戾,甚至没过多久就因为打伤了同门师兄弟,被逐出了少林寺。军队看中了他的的才能,最终加入了正规军。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可还是没能让他的性格变得缓和。
并且他为人极其容易发怒,许世友作为一名老将,一生育有七个子女,他对部队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认为部队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锻炼人,同样能使人成长。为了让自己七个儿女成人成才,他将他们全部送去了部队。
有一次,许世友率军进行对边境的自卫反击战,在战争即将开始的时候,他想联系自己远在空军任职的女儿,想通过她来了解空军的战略部署,从而对全局有一个正常的把握。
但是当电话打过去的时候却是无人接听,一问才知道,她刚刚结婚然后去度蜜月了!许世友当场大怒:“国家的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活了这么多年,这个道理还不懂吗?还度蜜月,在不滚回来,我就开除你的军籍!”
由此可见,许世友的个性是极其强烈的。
现在在让我们把目光放到战场上,战局是时刻在变化的。
蒋介石自从发动内战以来,在各个战区不断的损兵折将,屡屡遭遇挫折。在经历几次在正面战场的大败之后,他开始慢慢地寻找总结的和教训,认为是自己的部队的阵型太过于散漫,不够集中,容易被擅长游击战的解放军给“钻空子”,“偷袭”从何整个部队被分割掉,各个击破。
于是他开始改变自己部队的行军作战策略,采取新的措施,将综合实力更强的,基础装备更好,行军速度快的十一师,七十四师等整合在一起,以此为基础,经过层层筛选,从而获得“骨干”成员,在将这些成员分配到三个机动兵团。
让汤伯恩,王敬久,欧震分别统领第一第二第三兵团,然后其分配到前线,从而集中护照要战力发挥打头作用,给解放军出其不意的一击。
但是反观解放军,这则消息在当时装备落后的他们来说是无从得知的。在当时由陈毅领导的解放军采取的保守策略是让部队保持长时间的移动,通过灵活的游击战来调动和分散敌军,以达到集中战斗力高的兵力从而击溃敌军的目的。
如果敌军固守不前,就攻打潍县,但是不赶尽杀绝,让其发出求救信号,从而拦截击败对方的增援部队。
在双方的不断交手之中,解放军逐渐地摸清楚了国民党军的计划。
年3月到4月,国名党打通了津浦铁路,从而占领了鲁南解放区,获得了先机,从而转头向鲁中地区发动总攻。转战华东野战军也在尽力地想办法主动进攻,但是改变了作战策略的国名党军集中兵力,谨慎行动,一时间无法取得成效。
战场是瞬息万变的,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国民党军改变了策略,解放军也有应对的方法。中共中央于5月4日发出了如下指示:
“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等待时机,处置甚妥,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一定会有歼灭敌军的机会的。”
可是老将似乎很有耐性,过了两日都不见有任何的动静,于是中共中央于5月6日在此发出指示:
“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第三保存主力,只要主力在手,就一定有机会攻破山门。”
华东野战区司令员陈毅接到指示后,迅速的对战场做出了判断,快速的调整了战略部署,将主力后撤到新泰以东的地区隐蔽其来等待时机,并将准备南下的第2,第7纵队安排到主力附近隐蔽。这时许世友所率领的第9纵队还在赶来的路上。
华东野战军
兵力高度集中的国名党军,同进同退,宛如一个坚固的堡垒,虽然不容易被攻破歼灭,但是行军速度却是不及解放军的。他们就像是一只巨大的乌龟,被周围的狼群围攻,虽然狼群很勇猛善战,但是乌龟坚硬的外壳却是没有那么容易打破的。
慢慢地,蒋介石发现,解放军的军队东躲西窜,他们进攻那里,解放军就立马撤退,如此一来一回之下,没有占到任何的便宜。此时,蒋介石的警卫员兴奋起来,连忙对着蒋介石献媚到:
“将军,您看,共军已经被我们追得四散而逃了,看来我们赢得胜利只是时间问题了!”
老蒋看着他的笑脸,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真的是这样吗?他当然不会相信一个小兵的话。
这时,国名党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顾问顾祝同走进了战略指挥室,他先是看了看地图,再装模做样地分析了一波共军的走势。又拿起了一本书翻了两下。顿时眼中冒出激动的光芒,一边嘴里重复着”对的没错的,他们一定是怕了”他看向这位国民党政府的最高掌权人,说道:“他们现在再畏战,说明他们的指挥和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我们现在应该主动进攻,掌握主动。”
蒋介石没有立即回答他,只是眯着眼睛看着地图,没有人知道他想什么,他知道,如果继续这么保守下去的话,一定会输,战争本来就是一场巨大的拉据战,谁能掌握主动谁就能获得较大的赢面,他不知解放军在躲着什么,但他知道,这是是一个机会,但也是一个冒险,是抓住机会,拼上一拼,还是退居后方,观察敌方,在做定论呢?
现场安静得可怕,有人甚至憋住了呼吸,都在等着他的决定,关乎这场战争局势的决策。很快,蒋介石心里的声音告诉了他答案——拼一把,赢了就赢了,输了也不至于彻底没机会,想好后路的蒋介石最终发动了进攻。
粟裕与陈毅
而远在天边的陈毅,看着蒋介石军营发出的战意,咧嘴一笑,机会终于来了。
年5月10日,国名党军政府蒋介石认为华东野战军攻势疲惫,无力再战,遂决定下令让三个机动兵团放胆子向博山一带进攻,并且改变原有的稳扎稳打的策略,甚至不等待三个兵团一起行动,直接第一兵团整合为骨干,在第25,83师的掩护下配合下,向华东野战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这时候,许世友率领的第9纵队赶到正面战场,配合陈毅率领的第七军向界湖进行反击。11日,随着两位部队的会和,让他们彻底的暴露在国名党军队的视野里面,这让国民党军队的“王牌军”十分高兴,他们是在美国接受训练的,而且拥有全套美式装备,对比解放军,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远超许世友他们的。
两军一碰面就国民党军就产生了强烈的进攻意图,他们想凭借优良的装备迅速击溃敌军,从而增长己方的士气。但是装备好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行军速度非常慢,而解放军都是轻装便行,一个晚上过去,他们甚至连解放军的衣角都没有摸到,一夜的追逐,让这支“王牌军”筋疲力尽,几乎丧失了五分之一的作战能力。
陈毅望着这支精锐的部队说到:
“娇生惯养的娃娃是怎么能打好仗呢!”
在行军休息的途中,许世友不止一次地想要反击,他自从行军打仗以来,都是他追着别人打,还从来没有被别人追着打这么久。许世友来到山坡之上,看着浩浩荡荡的敌军,胸中一股愤懑之气不由得冲上了心头,大骂道:
“就你们这么些狗腿子,都不够我打的,现在你们追着我打,但是我许大将军也不是浪得虚名的,用不了多久,我就能追着你们叫我爷爷!”
国民党军见如此攻势不能发挥作用,就派出了一小股精锐势力,将陈毅的军队和许世友的第九纵队给追散了。在追散之前,许世友接到命令向东进发,去进攻东方的敌军,许世友那叫一个高兴,这几天被追出来的火气终于得以释放掉了。
但是战场是变化莫测的,就像一个万花筒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国民党军队分出了这一股小势力,迅速的吸引了陈毅军队的注意力,虽然还没有到反攻号角吹响的时机,但是拿下这一小股军队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当天晚上,粟裕见陈毅对这一小股军队很有兴趣,但是找不到下手的时机,便迅速地带部队与之会和。粟裕走进了军帐之中,看见陈毅紧锁着眉头看向地图,观察这小股精锐部队的走向,顿时心生一计。但他先是坐下来喝了一大口水,说到:
“陈将军,我们可以将许世友的军队召回来,让其作为诱饵,吸引上钩,据我了解,敌方师长张灵甫可是异常的嚣张和急功近利,给他露一个破绽,他一定会上钩的。”
听到这个计划,陈毅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看着粟裕突然灵光一现,一旦拿下了这小股军队,就可以进行伪装了,脱下他们的军服伪装成七十四师的人,岂不是可以里应外合,这样歼灭敌军主力就不成问题了。
说干就干,立即给许世友的部队发去了电报。届时,许世友的部队连夜赶了几十里路,才到了东部的正面战场,正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这时候,突然一封电报就要将他召回。
许世友看到“九纵立刻返回原地的”电报后,就像一只堆积了很多炸药的炸药桶,突然间碰到了火星子,爆炸开来。顿时破口大骂:
“你们当官的不知道当兵的困难吗,赶了这么久的路,好不容易可以发泄发泄了,现在又要我们赶回去!”
甚至,愤怒之极的许世友向师部打去了电话,他也不管电话那头是谁,直接大吼道:
“你们到底想干什么,我们是兵,但是不是棋子,你们这样把我们搬来搬去有考虑过我们的感受吗,一会这样,一会又要那样的,我们也是人,没有三头六臂。”
许世友发泄过后,心情舒畅了,但还是絮絮叨叨地发着牢骚。
要知道在电话那头的可是粟裕,华东野战军的副司令员,但是许世友就是这样,一旦发起来火,就不会顾及对象是谁。粟裕碰到这种情况,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愣在那里,军人的天职不就是执行命令吗,为什么这个人敢这样和他讲话?
陈毅
旁边的陈毅一听就知道,这时碰上“刺头老革命”了,连忙接过
“让你立马回到原地的命令是我下达的,我是陈毅,之所以下达这个命令,是有原因的。
第一,想让你回到正面战场诱敌,帮助我们主力部队消灭那股子精英力量;
第二,你在正面战场能发挥的作用远远比在侧面发挥的作用大;
第三,让你回到原地是要分配给你特殊任务。在电报里面说不清楚,才召你回来,没说清楚,我先道歉了。”
许世友一听对方都道歉,火气自然就没有了,但是一听到有特殊任务,两个眼睛里面就放出了独特的光彩,好像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他坚定的回答了陈毅:
“我明白了,我一定会认真准确的执行师部的命令。”
第九纵队迅速的回到了师部,顾不上休息就立刻和陈毅他们会和了。但是可惜的是,陈毅他们的密谋没有能够实现,当蒋介石得知对方要正面决战之后,就将那一小股子军队给收回去了,没有给粟裕机会来鱼目混珠。
对战策略很快就改变了,陈毅指挥由许世友所率领的第九纵队设立防线阻击第七十九师的挺进,从而来延缓国名党大部队的挺进,来给华东野战军决战大部队的汇集争取时间,从而配合主力歼灭敌军。
5月13日的早上,整个战场弥漫着一片大雾,像是冥冥之中有人在操控一样,许世友突然有一种非常不好的预感,他感觉国军要上大武器了,他们还要坚守至少八个小时,才能配合大部队发动总攻。
果不其然,雾气刚刚散去,整个七十五师十一旅就用排炮轰击整个第九纵队的阵地,硝烟顿时又是蔓延到了战场之上。
许世友并没有慌乱,他沉着的指挥着将士们,守住阵地。面对敌方猛烈的进攻,他和他的第九纵队没有退缩,甚至在同一个地方打断了敌人的几次进攻,由于补给被敌人给切断了,士兵都是忍受着饥饿在奋勇拼搏着,最后弹药打光了,他们利用树枝制作弹弓,用石头予以还击,他们死死地拖着国军大部队,使其欲攻不克,但又欲罢不能。
5月15日,总部队集结完毕,华东野战军发动了总攻,许世友的努力获得了回报,第九纵队也获得了反冲击的机会。各部队从四面八方多路突击,积极阻止国名党歌库援军,形成反包围圈,最终割歼敌军三万余人。
当然其中功不可没的当属许世友了。但是他在战场之中反驳上级的命令也是值得诟病的,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也是一名优秀军人的必修课。如此怒吼上级,无疑是对军队纪律的无视,但在当时情况紧急,也是顾不得那么多了。
反观孟良崮战役,解放军队的获胜不仅仅在于他们骁勇善战,要知道,国民党军队的装备可是比解放军好太多了,飞机大炮坦克都用上了,却还是没能够获得优势,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站在正义的一方,必然会获得更多的帮助,而违背道义,背信弃义的人必然会陷入道孤立之中。
解放军就是获得了民众的帮助,相比于国军,解放军奉行的宗旨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为了群众的利益。”导致民众视其为解放他们的天使。
而国军则是陷入了民众的孤立。
在孟良崮战役进行之际,鲁中地区的人民在国民党军队即将到来之际,实行清空住处,销毁粮仓,并且找地方躲起来,不给一丝一毫的利用机会,而当解放军来到他们的土地上,都纷纷返回家乡,烧水做饭,支援作战。
群众的积极性被高度发展起来,地方武装和民兵力量壮大,为配合主力牵制敌军贡献出了不可缺少的力量。当地民众更是集结了将近二十万的民工运送粮食,弹药和帮忙救治伤员。
在许世友和民众的帮助下,无疑是给这场战役的获胜创造的关键的因素,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他过:“许世友是员战将,打红了胶东的半边天,了不起,了不起。”
而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也挫败了国民党队山东解放区的进攻,有力的配合了陕北地区的作战,亦如毛泽东后来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