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八陡铁路,初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是轨距为两英尺的窄轨轻便铁路,当初主要是靠人力推送小车皮运送八陡产的煤炭到博山站。由于路窄坡陡弯急,人力推送不仅效率低,更是难于保证行车安全,曾事故频发。后经几次改造,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标准铁路规模。
该线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运行,在货物运输和人员出行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极大方便,为博山——八陡沿线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目前,这条历经百年的铁路虽然已经没有往日那样繁忙,但还有它未完成的使命。
一、柳杭桥
出博山火车站向东不远,就是柳行桥涵洞。该桥原为连接火车站广场和张博公路去柳行的便道,为缩短行人路程,方便职工上下班而建(曾建有大门,见上图)。
现在穿过桥洞可以直达博山世纪广场,是出博山站向东去八陡经过的第一座桥涵。
二、青龙山孝妇河大桥
位于博山站东南约米处的青龙山孝妇河大桥,是张店——八陡支线上最大的铁路桥梁。该桥于年随博八支线改造工程修筑而成。其后分别于年、年、年、年整修、改造,现为水泥桥墩支撑的全钢架结构桥梁,全长.7米。
桥下是横跨孝妇河的公路桥——人民桥,构成了两桥相叠,火车、汽车及行人、河水三路通行的景象。其北面不远便是近年修建的博山世纪广场,碧波绿树辉映,颇为壮观。
三、青龙山北路铁路桥
青龙山北路铁路桥是韩复渠当政时的建筑,至今已八十余年,是博山至八陡线路的第三座桥。
桥上通火车,桥下通行人。由于原涵洞狭窄,多年来,汽车只须上行,严禁下行,交通极为不便。加之博山大集迁于此,每逢集日,车睹路难行,已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于年,对桥梁进行改造,涵洞加宽十米,道路相应拓宽。同时,还对沿线的镇东桥、五岭路桥、秋谷秋泉路桥也进行了扩宽改造,扩展了交通能力、适应了现代交通需要,见证了博山经济的快速发展。
青龙山北路桥(改造后)
四、镇东桥
改造后的镇东桥
改造前的镇东桥
五、五岭路桥
六、秋谷铁路向阳桥
位于博山秋谷附近的向阳桥,建于年,长米,高20米,净宽3米,3孔,跨径18米。
该桥连接东堓的荆山和西堓的新泰山两座山,高挑俊秀,颇为壮观。三孔桥下分别横跨博八铁路、范河和秋谷公路。桥上曾建有窄轨轻便小铁路,是原博山水泥厂用来运送生产石料的专用线。但随着博山水泥厂停产,桥上的小铁路早已停用,该桥也再无用途。
曾几何时,桥上小火车运送石料往返穿梭,一派生产繁忙景色;桥下大火车或满载乘客或满载从八陡运来的煤炭、山头拉运的陶瓷产品沿范河呼啸而过;而范河的另一侧,汽车、行人又交织而行。形成了桥上、桥下火车相交而行,桥下火车、河流、车流、人流四路并跑的独特壮美景观。此桥乃博山地标性建筑,见证了博山这座小城矿产资源生产的兴衰。
站在向阳桥上南望秋谷火车站
向阳桥上的铁轨已经拆除了
七、秋谷秋泉路铁路桥
改造后秋谷秋泉路大桥
改造前秋谷秋泉路大桥
八、黑山矿大桥
因为曾是进入“黑山煤矿”的必经之路,所以又称为黑山煤矿的大门。黑山煤矿所产煤质优量大,都是经过这座桥由火车运出八陡_博山_淄博,输送到全国各地,曾经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黑山煤矿曾经是国家先进企业,当地人曾以能够到此工作为荣。据说早年著名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曾到矿区慰问演出,曾有一段风趣表白。大意是说,淄博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因为她光火车站就有好几十个;黑山煤矿又是全国最气派的工矿企业,因为它“大门楼”上跑火车。
可是,因为长期开采,煤炭逐渐枯竭。最终,上世纪80年代初再没有煤炭可采,于是黑山煤矿整体搬迁到了现的兖州煤矿,职工也随之全部搬到了新矿区,继续从事他们熟悉的煤炭开采工作。没有象后来那样让职工转岗、下岗、自谋职业。现在,这里是八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九、八陡站东大桥
八陡站东大门外便是这座钢筋混凝土单孔铁路桥。桥下曾是进入黑山煤矿一立井的一条小路,而桥洞下方东侧则是煤矿泛水的排水涵洞。过桥向东经黑山后沟和八陡北寺桥,铁路通达煤矿的三立井。
由于煤矿报废,铁路基本停用,涵洞已经被从煤矿产的煤矸石堆上冲积下来的淤泥逐渐淤积堵塞。目前涵洞仅有一人高,原来通往煤矿和黑山的小路也已经淤积的不存在。
十、黑山沟涵洞
沿八陡站东大桥继续向东走不远
就是黑山沟涵洞
十一、黑山后沟桥
黑山后沟桥应该是博八线上保护最完好的一座钢混青石结构铁路桥。从后沟走近,迎面一棵桃树似在欢迎来客,桥上爬满了碧绿的爬山虎,保护着这座桥涵。穿过桥洞,迎面就可以看到巍峨的八陡黑山。回眸,桥洞的水泥结构虽历经近百年沧桑,却仍然坚如磐石。两肋用青石磊砌的护堰也是整齐牢固,没有一点风蚀和松动的痕迹。
十二、八陡北寺大桥
八陡北寺铁路大桥,是博八铁路线上的最后一座桥梁,也是最高的一座铁路大桥,始建于年(?)。高达十几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孔桥虽历经近百年,但依然牢固地耸立在八陡岳阳河来自黑山东麓支流和岳阳山北路支流的交汇处之上。横跨黑山凤凰岭和东顶西坡,北依八陡普安寺(北寺),南望北河口村庄,默默注视着岳阳河水静静地向南流淌,铭刻着博八铁路沧桑厚重的历史。
博山——八陡铁路沿线上共有桥涵十几座,这里列出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仍然屹立在博八铁路线上的桥梁,有的虽历经百年但依然如故,有的经多次维修改建而换发青春,有的经最近的扩建适应了博山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将成为博八铁路百年发展史的最好见证。
后注:
博山-八陡铁路,初为博山煤商马官和等人集资40万元(银元),于年7月至年冬建成的轨距为两英尺的窄轨轻便铁路。该路自博山站以西向南依次设红门、山头、二亩圹、马家堰、八陡6个车站,干线长21.公里,另有八陡通往白谷囤等矿场支线5.公里。线路最小曲线半径米,最大坡度19.5‰,桥涵37座,占地面积共.亩。该线初以人推矿车运煤,因路窄坡陡效率低,且易发生危险,故于年8月至次年冬,以平均每公里投资5.7万元(银元)对线桥设施等进行改造。
年后因战乱导致连年亏损,年10月,作价78万元(银元)卖给中华民国胶济铁路管理局。被胶济铁路管理局购买后,该站采用电气路牌闭塞,臂板电锁器联锁。同年冬至年6月,胶济铁路管理局投资万元(银元、含该路收买费78万元)按张博区段线路、桥梁标准进行改建。改建工程中废除博山站西侧至山头站的线路及八陡-白谷囤矿支线,改由博山站东跨孝妇河经山头至八陡。
来源:印象博山
------------END------------
博山大事小事寻帮助,加
如果您需要店铺宣传、视频拍摄、品牌投放
请联系我,电话
博山大集资讯丨美食丨美景丨玩乐丨便民丨方言丨乡愁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