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新泰特产
新泰美景
新泰生活
新泰房产
新泰医院
新泰新闻

有声连载新泰故事31孔子与新泰

新泰

故事

孔子与新泰(上)

公元前年,鲁国昭公孱弱,季孙氏专权跋扈,季平子僭越犯上,竟然赶走鲁昭公。孔子对这种以下犯上的行为深恶痛绝,便在鲁昭公离鲁后,带着弟子开始周游列国。他准备先到齐国去看看,一行人出曲阜东行,过泗水邑到泉林,沿洙水北行进入杞国的南边境,也就是今新泰放城镇。孔子站在这高高的河岸上,望着那奔腾不息的洙水,思绪万千,发出了智者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自从曾子说出“事夫子于洙泗之间”后,后世遂将孔子聚徒讲学的洙水与泗水之间,称作“洙泗”,并逐渐衍变为儒家以及中国文化的一个代称。但洙水源头的所在地,却一直扑朔迷离。郦道元《水经注?洙水》说,洙水的源头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40公里的临乐山,水向西南流经新泰的龙廷、汶南、新汶南流,出新泰境入泗水县汇合泗河。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其错误大概源于《汉书?地理志》。直到清乾隆年间编著《山东通志》时,人们终于发现洙水源头源于盖县之说的谬误,纠正为“洙水出泗水县东北关山,乃蒙山之麓”。此“关山”,在今新泰市放城镇北部,位于太平山西麓。也就是说,洙水就是放城河,它的源头便在新泰境内。孔子的临川一叹,使人完整地领悟到宇宙中生生不息的大化之流。当后人站在放城河畔孔子临川叹逝处,侧耳倾听这千古一叹时,仍能体会到夫子感叹岁月如流、迟暮伤逝的情怀。

《水经注》记载:“洙水西南流,盗泉水注之。”《尸子》曾记载孔子过盗泉口渴而不饮,是“恶其名”。一个“名”字,显现出尸子和孔子的区别。若说,孔子仅仅因“盗”名的约束而不饮盗泉,那么实则是取其“名”而弃其“实”。孔子的玄机,正是敛迹于盛名之下的难状之“实”——君子修齐治平、惟精惟一,重在防微,贵在慎独;不独以生死,节操才是君子的大义!后人所谓的“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成为对做人气节的称颂与赞美。而这眼“盗泉”,就位于今新泰市石莱镇道泉峪村。泉水至今清冽,缓缓东流,汇入放城河。

孔子这一次到新泰来,还真是有所收获,他得到了夏代的历法,即《夏时》。按照后世司马迁的说法,大部分学者认为《夏时》即《夏小正》,是一部夏代的关于农事的历法,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农历”,也还有称其为《夏历》的。

《夏小正》本名《小正》。全书多字,每章标题的月份从正月到十二月。体例分经、传两部分,依照各月次序,每条先列经文于前,再附传文于后。经文记载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等,内容涉及到自然现象、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如农耕、渔猎、蚕桑、养殖等。学者以此认为,该书是研究先秦时期社会发展及农业生产状况和天文历法及物候状况的重要史料,对研究上古时期天文历法、物候学、教育史学、以及训诂学都有相当大的价值。传文则是对经文的阐发、注释。

《夏小正》书名的含义,历来学者也多有异说。有的称作“纪候之书”,有的解释为“虫鱼草木正十二月之节候”,还有人认为是“言政令之小者也”。综合各种说法,可以理解《夏小正》为一部夏代的农事政令书。古人认为:国家的大事即大政,是祭祀和战争,而农事是小政。

《夏小正》原来也是一年十个月纪年的历法,后人将其增加上两个月改为每年十二个月,这从现在流传的本子缺少后两个月的天象记录即可见端倪。另外从书中所记的斗柄指向也可证明:每年十二个月的纪年法,将全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北斗七星在旋转时,其斗柄指向的不同正好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但《夏小正》书中对斗柄的指向却只有两个方向,即“正月,斗柄悬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斗柄指向相差°,时间间隔是五个月,正好佐证了其一年十个月的模式。

这本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农政书为何存在于新泰呢?它与新泰有何关系呢?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世袭王朝,原始社会的部落禅让制到此为止。启以武力击败伯益继位后,以血缘和地缘关系分封诸侯,其中大禹后裔姒姓有一支被封为“杞”,当时杞国的封地在山东中部泰沂山区一带。后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大部保留了夏代的分封,杞国由商汤再封,地望在今山东新泰一带。至周灭殷,周武王所封的杞国故址在今河南杞县。到西周中、后期,杞国因不堪淮夷的侵扰和宋国的侵伐,而被迫迁徙至夏商时期的杞国旧壤——鲁国东北的今新泰一带建都立国。

从《夏小正》经文中明显可见,其内容是关于淮海地区即黄河下游一带物候风貌的记载,这表明了它是今山东中、东部及淮河地区的产物。其经文部分成书年代是夏朝晚期或商代早中期、最晚为商代晚期。夏时既然是夏人所用于观测星象、确定季节农事的农书,其后裔杞国人自然就将它保留了下来。杞国是夏王朝的奉祀国,它理应较为全面地保存夏代礼乐,但是夏朝已远,文献大多散佚,更何况杞国处在齐鲁两个大国之间,君臣们忙于周旋,疲于奔命,对先王礼乐本无能力给予足够的重视。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杞国仍保存了《夏时》这本中国最古老的历书类典籍。

当时从河南杞县迁徙的杞国立足于新泰与鲁国相邻,它既是夏禹后裔,又是鲁国周围夏禹之后的夏文化唯一遗存之所在,于是孔子来到杞国,意图寻觅历史文献中的夏朝礼乐文化,他得到了夏时,并将之删订而成今本的《夏小正》。我们在今天的历法中,还能有一个古老的中国历法所遵循,还能有诸多农历的节日可庆祝,实当慎终追远,感念先贤。

——未完待续——

下期分享:孔子与新泰(下)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taishizx.com/xtxw/71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