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陈洋洋解强民仪首歌新泰报道
老井润群山,精神撼天下。
在山东新泰市龙廷镇掌平洼村,一口“神奇”罕见的螺旋井最近又成为“网红”。
从高空俯瞰,这口水井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通往地下。古井之中,一条石雕巨龙,俯首向下。沿着古井,级台阶随井壁盘旋而下,通往清幽深邃的井底。
如此巨大的工程,足以见得当年修建之时,耗费的人力、物力多令人震撼。
50多年前,在山东这个偏僻小山村,全村人耗费10年,靠一锤、一钎和双手,在布满石头的贫瘠山间,凿石穿山,开挖出了全国罕见的——巨型螺旋井。
这样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是如何在20世纪60年代的艰苦岁月里,挖出来这样震撼人心的工程?为什么掌平洼村民愿意耗费10年时间来打一口井?为何一口古井在如今的网络中又重新“走红”?
年3月,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赶往新泰,探秘“螺旋古井”背后的故事,和这个村庄所传承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老井精神”。
新泰掌平洼村螺旋井
缺水村、“光棍村”
“吆——嗨!”
初春三月,小山村的杏花待开,数十游人慕名而来,一睹古井真容。
站在古井边,仿佛仍听到一声声打井的号子从55年前穿越而来。
众人站上井沿栏杆上,见一条蟠龙俯瞰深水,井身四壁镶嵌着级石阶,石阶盘旋而下,向深水中延伸。
这口螺旋井造型奇特、规模惊人,井深达28米、上口直径超过9米,如同一座倒立于地下的九层高塔,令人惊叹。
而随打井号子响起的,还有村民们当年缺水的叹息。
为什么掌洼村民愿意耗费10年时间来打一口井?
这源于一段掌平洼人至今仍不忍回望的贫苦往事。
“俺们村就是因为缺水太穷!实在缺水缺怕了!”回忆起过去,今年87岁的郑寿元仍感慨,掌平洼村山上土地贫瘠,土层薄,村里几乎没有水源,水贵如油,只能靠天等雨吃饭。
“没有水就没收成,俺爷爷那辈儿日子穷,村里还有人出去要饭吃。”据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刘柱元回忆,每逢天旱,水源干枯,村民辛苦一年种的庄稼往往是颗粒无收,喝不上水,吃不上饭,生活极其贫困。
令多位老人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年村里大旱,大家翻山越岭轮流去挑水,家里水不够吃,村里的孩子们无法洗澡,洗脸洗手的次数也少,一个个看着脏乎乎的。
缺水甚至影响了掌平洼人的终身大事,缺水、石头多、光棍多成了这个村子的撕不掉的标签。
“因为极度缺水,村子当时有30多个光棍,老一辈人都说,当时5年没有一个姑娘肯嫁到掌平洼村。”谈起过去缺水的日子,掌平洼村村民刘杜福忍不住摇头叹息。
水“金贵”到什么程度呢?77岁的老人刘兆田回忆,当时村民给果树浇水时,要先挖一个坑,把水倒在坑里,再盖上东西遮住,防止好不容易弄来的水被太阳烤干。
令村民难忘的还有一件事,有一年村里实在缺水,村里组织人出去拉水灌溉。一位老太太嘴巴干的裂缝,渴得实在受不了,颤巍巍站着守在村口守了大半天,等着拉水的队伍回来第一时间“讨口水喝”。拉水的村民看到老太太苦等,赶紧给她舀水喝,老太太一口气喝了三大瓢水,看得现场的人直掉眼泪。
这些故事深深的留在了掌平洼村人的记忆中,也成了掌平洼人心中的痛。
开山挖井!
“开山!挖井!愚公能移山,咱掌平洼人为啥不能挖井?”掌平洼村党支部书记刘方军回忆说,缺水给村子太来了太多苦难,年,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韩慎元挑头,召集村民一起商量打井。
“没有一个人反对,大伙都想打一口好井,这样就不愁喝水和浇地了。”作为当年的打井亲历者,刘兆田老人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
“谁来承担打井的任务呢?他们选了我家二哥带人干。”刘兆田回忆,最终韩慎元点了29岁党支部副书记刘兆友的将。
他们请来了县里的水利专家帮忙勘察,定下了挖井的位置。
“宁愿少活20年,也要打出一口井,让老少爷们吃上水!”刘兆田回忆,从那开始,村干部带领九个生产队凑起来的青壮年劳力近50人,发出了的豪迈誓言,开始自制和筹集挖井工具,准备挖井。
年初,一声嘹亮的号声打破了掌平洼的宁静,打井工程正式动工。
一位住在老井附近的老人回忆说,当年他年龄小,仅不到10岁,但当年的场景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当时俺家没有院墙,挖开的井口很大,一直开到俺家院子里,旁边支着烧得通红的铁匠炉,用来烧制挖井工具。”
在坚硬的山石上挖水井,就好比“愚公移山”。
每一个黎明与烈日下,大锤上下挥舞,钢钎适时转动。
每一个日落时,汉子们满身泥土和石屑,如同几十个移动的雕像。
掌平洼村螺旋井现状
“那时候真是苦,可是大家都不觉得苦,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心里有着光明和希望。”刘兆田回忆说,那个年代,没有专业的钻井设备,物资很匮乏,只能靠人工。
打井队一锤一锤、一寸一寸往下打,速度极为缓慢,也极为辛苦,山东汉子就这样以血肉之躯裂石开山。
据村里老人回忆,时间紧、任务重,生产队每天天一亮就开始赶工,每天干到天黑,忙活10多个小时。
带领打井的老人刘兆友生前给年轻人讲挖井的故事,降到早上新换的钢钎,天不黑钝得就不能用了,炉火整宿彤红,当天用过的钢钎、镐锨连夜淬火,不耽误第二天使用……
“吆——嗨!”
村民回忆,那十年间,沉重的敲击声、浑厚的“号子”声,在山间久久回荡。
打井一波三折
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掌平洼的挖井大计曾差点“搁浅”了。
“挖不动了?”
“对!底下全是石头!”
……
正当掌平洼村民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一个个困难也随之传来。
大家怎么也没想到,这口井刚挖了几米深,就再也挖不下去了。
山上的石头太硬,单靠锤和钎挖一口井已经变得不可能。
“打井的位置在两山之间,底下都是岩石,挖个几米深勉强能挖动,越往底下石头越多越大,越挖不动。”刘兆田老人回忆说。
“大家确实有点失望了,怎么办?就这样放弃吗?大家互相看看,最终谁也不愿意放弃。”刘兆田说,后来,村里想出一个破釜沉舟的办法——爆破。
“打井的过程中,放炮是最危险工作之一,我二哥的铜号就派上了用场。”刘兆田永远忘不了二哥刘兆友吹的铜号。
他回忆说,打井多年,大家从刘兆友吹的曲调中就能听出他不同的指令。
在每次放炮前,刘兆友就吹号提醒,他吹的急促,大家就知道情况紧急,赶紧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放完炮,刘兆友吹得缓慢悠扬,曲调缓慢悠长,大家就放下紧张的心情,从躲着的地方出来了。
打井的那些年,刘兆友的铜号声伴随着大家度过了许多艰苦而漫长的岁月。
如今,刘兆友老人已经去世,那把铜号也已遗失,但人们说起他的铜号依然印象深刻。
有水了!有水了!
“有水了!有水了!”
“太好了!井底冒水了!”
……
记不清打井的时间持续了几年,一直挖不到水。
终于有一天,井底开始渗出了一点点的水珠儿,继而变成小股细细的水流。
好消息从井底传出,很快让整个村庄沸腾起来。
慢慢地,井里水开始涨起来。
这也给打井队带来了新难题——水凉伤身。
“井水很凉,长时间站在冰冷的水里干活,再强壮的人身体也受不了。”参与打井的87岁老人郑寿元回忆说,为了让大家“扛冻”点,打井队就买白酒给大家暖身。
“那酒是个稀罕物,不是谁都能喝到的!”说起御寒的事儿,刘兆田老人也伸出手比划着说,在井口外围干活的青年们是捞不着喝这个酒的,只有在井底的青壮年劳力才能喝。那时候白酒2毛多钱一斤,村里买不起很多,井底下的五六个人一人喝一小口,大家轮着喝。
3年、5年、10年……
打井队挖到了20多米后,井里的水还是很小,有的人有些泄气。
“这井到底还能不能成功?”
“咱都白挖了多少年了?”
“要不咱算了,别挖了?”
是继续还是放弃?这个艰难的选择摆在了大家面前。
刘兆友看着井底的水流,陷入看沉思,这细细的水流从哪里来的?要不顺着水流的方向换个位置打?
他带人朝着水流的方向斜着又挖了9米,点上炮,井水喷涌而出!
“大家都喊着出水了!出水了!高兴得不得了!”尽管已经过去几十年,刘兆田永远忘不了出水那天的场景。
村民们都带着罐子和水桶来挑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从年到年,从开山的第一锤,到水喷涌而出,掌平洼人耗费了10年时间。
根据村里的统计,10年打井一共用工余个,砌石2万立方米,耗掉4吨铁钎,损坏镢锨镐不计其数,才挖出了这口径18米,井深28米的螺旋井。
这级台阶,每一级都留下了山东汉子的执着汗水与不屈热血。
十年间,掌平洼村当年赤着胳膊打井的少年变成了壮年,壮年慢慢步入了老年,他们的坚毅精神也流传了下来。
掌平洼村以一代人的芳华改写了掌平洼村靠天等雨的历史。而前辈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井的精神也永远留在了后辈们心中。
年入百万的“老井人家”
“老乡,我点一只木柴炖鸡!”
“好来!”
……
三月春风和煦,掌平洼村的“老井”又迎来了新故事。
50多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感动于老井精神,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亲眼看看令人震撼的螺旋井。
螺旋井引来了很多外地游客
中午时分,在老井附近,村里的几家农家乐大厨正忙得热火朝天。
掌平洼村党支部书记刘方军说,如今,村里家家户户安装了水管,不再需要到螺旋井打水,可前辈们坚韧不拔的挖井精神依然感动着很多人。
年,掌平洼村党支部书记刘方军到外地参观,看到外地有乡村靠旅游走上致富路,回来后就决定围绕“老井”发展旅游。
挖淤泥、清台阶、垒石墙、雕石龙……焕然一新的老井很快走红,成了掌平洼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景点,走在村中,记者发现,当年井中挖出的石头,被村民们垒成了具有乡村特色的石屋。刘方军介绍,高峰时期,每天来老井参观的游客达上万人,一年来此旅游的游客达几十万人。
依托螺旋井和石屋,当年的贫困的掌平洼村如今变成了富裕的旅游村。
“我们村的游客很多,我租村里石屋开农家乐和民宿,还收水果、卖水果,一年收入百万元。”在掌平洼老井旁边,一家名为“老井人家”的农家乐大门口写着党员户、致富带头人,这家农家乐的老板刘杜福表示,收入已经比城市里一些年轻人还高,家里也买上了房和车,过上了富裕的小日子。
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村里致富的不仅是他,还有不少村民开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老井旁边,一位60多岁卖山果和手工煎饼的吴大娘一天就卖出了多块钱的山货,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她这个年纪在家闲着也没事干,出来摆摆摊一年也能赚个2万元,自己挣的钱加上孩子孝敬的钱,老两口花足够了。
杏梅、板栗、山枣、大樱桃……走在掌平洼山间,记者发现,当年因水而穷的掌平洼村,如今浇地的水管可以直达村里的每一个山顶的每一亩果园。村民介绍,每逢春暖花开,或逢节假日,各地的游客来村子看螺旋井、赏花、摘果,流连忘返。
另外,掌平洼村所在龙廷镇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掌平洼村就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了龙廷革命史纪念馆,搭建起承载历史记忆、再现革命史实、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平台。
螺旋井已经成为旅游景点
从供全村人吃水到网红景点,老井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村民们的生活也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
“在我们掌平洼人看来,老井精神永远不过时,虽然我们已不再需要吃老井里的水,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老井精神我们永远不会忘。”刘方军说,如今,掌平洼村已经发展成为“杏梅古村”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先后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被山东省旅游局评选为“好客山东最美生态乡村”,未来,“老井精神”还将激励着村里的后辈们向着更好的生活去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