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新泰特产
新泰美景
新泰生活
新泰房产
新泰医院
新泰新闻

聂凤智回忆录初稿上,迟浩田做了个小改动,

粟裕与陈毅

前言

年5月16日,孟良崮战役结束。

全歼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本该是高兴的一件事,可后来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却在一次干部大会上大发雷霆:“是哪一个把张灵甫打死的?”

干部大会上参会的团以上的干部噤若寒蝉,没有一个敢站出来承认的。

“打下孟良崮,活捉张灵甫”

年3月,蒋介石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转而采取对陕甘宁以及山东解放区做重点进攻。

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在徐州设立统一的司令部指挥,在山东战场上,国民党军24个整编师组建了3个机动兵团,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式,由南向北进攻。与这三个兵团相互配合的还有两个绥靖区5个军以及2个整编师的兵力。

事实上蒋军采取这样的战术,对于华东野战军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汤恩伯

或许是接受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失利的教训,国民党军不敢再让单独的一个整编师活动于解放区,以避免被我军分割全歼。

由于国民党军过于密集,华野在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里面,不断地采取运动战袭扰敌人,希望能调动敌军分散,并于4月发起了泰安战役,虽然这一战全歼了国民党军整编72师,取得了胜利,可并没有完全实现调动敌人的目的。

“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

中央军委于5月4日给华野发电,提醒要忍耐待机,而5月6日又发电指示:“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

陈毅、粟裕接到了中央的指示后,迅速收缩了兵力,将主力撤至莱芜、新泰地区,而原本准备南下的2纵、7纵则是隐蔽于莒县、6纵隐蔽于平邑地区,以便配合主力决战。

粟裕在孟良崮战役前线

国民党军发现了华东野战军主力后撤,以为我军经过此前几次大战,损失巨大,应该是无力再战,因此要求三个兵团迅速合围.5月10日,国民党军下令整体向沂水、博山一带推进。

以汤恩伯为主率领的第一兵团,急于抢功,不等其他两个兵团配合,即在右翼迅速出动,以整编74师为骨干,在整编25师、整编83师经由垛庄、桃墟向坦埠。

往常有不少人指出,整编74师在孟良崮被全歼,是因为张灵甫孤军冒进,导致左右两翼被切割包围。

粟裕撰写的回忆录中,也清晰的指出:“把我军捕捉孟良崮战机,说成是敌整编第74师孤军冒进,送上门来的,这种说法是不符合战场实际的。”

原本在粟裕的计划内,是要打汤恩伯第一兵团侧翼掩护的第七军以及整编48师的,因为这两支敌军在当时有些脱离主力,选择这两支敌军也比较符合战略上的安排,可粟裕得知整编74师进攻坦埠的消息以后,决定改变目标,采取猛虎掏心的战术,选定整编74师为目标。

孟良崮战役

选择整编74师为目标,风险是比较大的,特别是整编74师侧翼还有整编25师、整编83师的掩护,三者之间空隙虽然大,但是距离却很近,如果哪一支部队受到攻击,另外两个整编师就会快速驰援。

不过粟裕还考虑到了两个因素。

第一、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骄横跋扈,与其他友邻部队不睦,一旦打起来其他部队都不会驰援。

第二、蒙阴、沂水一带是山区,地形复杂,便于华东野战军隐蔽集结和穿插作战。

张灵甫也想不到,就在自己坚决执行攻击坦埠计划的时候,后路垛庄已经被六纵切断,等到了5月14日,天马山、马牧池等地也相继失守以后,张灵甫感觉到危机,于是急忙向垛庄、孟良崮一带靠拢,在华野各部严密的阻击之下,张灵甫以及其整编74师被困在了孟良崮之上,动弹不得。

要说起来,打孟良崮战役前,华野各部接到的指示是,要活捉张灵甫。为此还编了口号:打下孟良崮,活捉张灵甫。

张灵甫

可事实上,孟良崮战役结束以后,张灵甫却并没有被活着俘虏,而是死在了战场上。

以至于陈毅在开干部大会的时候,还大发雷霆,或许也是害怕被批评,在场的干部没有一个站出来承认。

有关张灵甫是怎么死的,其实说法也很多,有被击毙说,也有自杀说。

尤其是到了近些年,由于网络的兴起,对于张灵甫在塑造上,也多倾向于正面,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小说的渲染,都极力渲染张灵甫是抗日英雄。

粟裕之子粟戎生就曾专门给山东军区写了一封信,信中引用了原炮团12师团长刘庆官写的一首诗:只闻为酋招魂,不见我军神勇;宣传毫无底线,统一还靠实力!

粟戎生也明确指出:他在哪里抗战有功就去哪里长期祭奠,绝不能搞到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来,绝不能玷污了这个纪念地!

也因为种种缘故,关于张灵甫自杀的说法逐渐被人所接受,尤其是根据一些原国民党军整编74师被俘的将领回忆,孟良崮战役结束之前,张灵甫的确曾要自杀。

张灵甫绝笔

年8月1日,华东野战军政治部编写的《蒋军七十四师调查研究》,文中原话:

“(年)五月十二日(七十四师)自垛庄北犯我坦埠,企图攻略沂水,甫遭接触,即南窜孟良崮山区,我野战大军加以重重包围,于五月十六日,全歼该顽于孟良崮。除张灵甫、蔡仁杰、卢醒等自杀及战斗中击毙七千余名外,其余官兵万五千人悉数被俘。”

小说《红日》之中,却描写张灵甫是被击毙的,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6纵特务团副团长何凤山也坚持称张灵甫是被击毙的,并且还详细的形容了现场的情况。

许世友、聂凤智回忆录记载

作为当年亲历者许世友、聂凤智,一个作为华野九纵司令员,一个作为九纵参谋长,对于孟良崮战役应该有一定的发言权。

对于孟良崮战役,当年华东野战军是调动了9个纵队外加特纵,除了负责阻援的4个纵队外,当时参与主攻的部队,就有第1、第4、第6、第8、第9纵队,另外还要加上特纵的火力配合。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除了特纵以外,当时参与主攻的5个纵队中,至少也应该有一支或者数支部队,率先冲上了孟良崮,并亲眼见证了张灵甫的死亡。

也许是年代久远的关系,对于是哪支部队率先一步冲上孟良崮的,时至今日已经不可考。

年,由南京军区司令部编写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战役选编》之中提到了孟良崮战役。在谈到是哪支部队率先孟良崮顶峰的,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激战至16日午后,残敌余人被压缩与孟良崮、高地及其中间凹地……乃重新严令各部不顾疲劳,组织最后一次攻击。战至17时,号称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即全部、干净、彻底地被我军歼灭。“

书中并没有说明是哪支部队率先攻上去的。

许世友

不过当时华东野战军经历者陈毅、粟裕、谭震林等以下各个纵队主要负责人都还健在,并为资料提供了相当宝贵的真实经历,其中说法无疑是最值得信服的。

可后来在参与孟良崮战役的人的回忆里面,对于是谁先攻上孟良崮的说法各有不同,大家也都各执一词,莫衷一是。都觉得应该是自己纵队,甚至还细化到了一个纵队几个师、几个团。

九纵自然也认为是自己率先攻上的孟良崮,大多数的指战员都认为,是九纵73团首先攻上了孟良崮,并且还击毙了张灵甫。

从年开始,许世友就着手回忆录的写作工作,为此分别组了两套写作班子,第一套写作班子年春进驻中山陵8号,重点写许世友在山东从抗战时期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经历,后来许世友亲自定名为《我在山东十六年》。

九纵很多干部战士都认为,许世友既然要写回忆录,那么对于孟良崮一战中,应该提一句,如果他不写,以后就没人好写了。

因此在许世友的回忆录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九纵七十三团“会同兄弟部队,将红旗插上了孟良崮顶峰,其余各部亦先后冲上了崮顶”。

许世友的《我在山东十六年》

严格意义上来看,许世友这句话说的也相当模糊,虽然点名了九纵是七十三团率先登上孟良崮,后面却还跟了一个会同兄弟部队。

据说许世友审听这一文稿时,只说了三个字:“这样好!”

多数人认为,许世友在对这一不世之功上,充分显示了明智和大度,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坚持称是九纵率先登上了孟良崮,而是用了一句会同兄弟部队一起的说法,他随不争功,其功自在。

而让许世友或许也没有想到的是,多年以后聂凤智也写了一篇反映革命斗争回忆录性质的书《战将——将军的摇篮》。

这本书的初稿,也沿用了许世友回忆录里面的描述:“下午3时,我纵七十三团与兄弟部队一道终于插上了孟良崮珠峰。各纵随即分头搜寻,追歼残敌,清扫战场,张灵甫被击毙,整74师全军覆没。”

许世友、聂凤智回忆录中所记录的,都是九纵七十三团率先攻上了孟良崮。

聂凤智

不过在聂凤智的初稿里面,张灵甫被击毙前并没有主意,所以张灵甫究竟是怎么死的,其实还是一个迷。

聂凤智这篇初稿被送到了时任总参谋长的迟浩田上将那里以后,昔日曾在九纵七十三团3营任书记的迟浩田,对多年前那场惨烈的战斗,依旧有这刻骨铭心的记忆。因此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来,将这本书的初稿一口气读完了。

迟浩田在读完这本书的初稿以后,又将书稿送了回去,整部书的初稿洋洋洒洒20多万字,迟浩田只改了一处内容,即在张灵甫被击毙之中加上了“兄弟部队”四个字。

书稿送还聂凤智以后,看着迟浩田修改的唯一一处,聂凤智十分满意,一边点头一边连声说:“好,好。”

华野第九纵队对孟良崮战役的总结

早于年5月20日,也就是在孟良崮战役结束4天以后,聂凤智曾写下《第九纵队孟良崮战役总结》,这篇总结也是经过许世友批准的。

其中详细的叙述了九纵在孟良崮战役中,从领受任务开始,一直到战役结束时的表现。

粟裕全家福

就从整个战役的详细描述来看,所谓孟良崮战役我军以几倍于敌的兵力,切断整编74师与敌军其他各部之间的联系,并全建制的消灭了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其实并不容易。

而且如果按照实际计划的来看,如果每个纵队都能够按时抵达作战位置的话,张灵甫根本就逃不到孟良崮,因为歼灭整编74师一开始的预设战场,是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艾山以西、圈里以东的低洼地区,也即由西向东流淌的汶水河的河谷地带。

从这份总结中可以看出,华野一开始计划的确是不是打整编74师,而是要打桂顽的第七军或整编48师,因此九纵一开始接到的任务是“东开沂水西南地区,配合其他纵队围歼桂顽于莒沂地区”。

华野一开始对汤恩伯之第一兵团的动向判断也发生过失误,即未能事先侦查得知整编74师攻击方向为坦埠。而最一开始执行打“桂顽”这一战略计划中,九纵的主要任务就是阻击整编83师援军。

可侦知国民党军动向后,华野决心采取猛虎掏心的战术,选择整编74师为战略目标,九纵原本已经开赴坦埠公路,接到命令后急速退回原防。

明确了整编74师为目标后,九纵改变了战略部署,即以一个师的兵力,控制坦埠以南,其余主力控制坦埠东南方向,在战役部署中,即强调了坦埠东南以及其要点,并要求九纵首占雕窝(后来孟良崮战役中整编74师防守的主要据点)。

可事实上九纵在后来执行战略中,却出现了意外的疏忽,即负责穿插阻援的5个团未能顺利按时抵达指定位置,给了张灵甫从容撤退到孟良崮的时间。事实上从孟良崮地形上来看,如雕窝、芦山等高地,如果一开始就能够抢占高地,就对张灵甫形成居高临下的打击。

当然如果不是张灵甫执意要撤到孟良崮上,也似乎不需要丢弃重武器以后再上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因祸得福。因为丢弃了重武器的张灵甫,在切断补给线以后,基本上等于没牙的老虎。

5月15日华野下达了总攻命令,总攻命令下达以后,九纵25、26两个师迅速向孟良崮发起总攻。

说起来,在整个孟良崮战役中,九纵付出了相当大的伤亡,特别是在与整编74师反复夺取高地的过程中。

粟戎生

许世友就曾在回忆录中,简单的描述了在孟良崮战役中25师73团的表现。

“在争夺野猫圩沟山泉的战斗中,敌人在机关枪、迫击炮单位掩护下,发起了二十多次集团冲锋。我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一个连誓死不让,连指挥员接连牺牲或负伤,先后有七名干部战士自动代理指挥。直到战役结束,敌人没有得到一滴水。”

时任九纵25师73团3营书记的迟浩田只有18岁,仍跟随大部队一起勇猛冲锋,或许是有感于战争的惨烈,也或许是出于尊重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所有的指战员们。迟浩田才在聂凤智所写的回忆录初稿上,刻意修改了那么一处,只有4个字。

年5月16日,孟良崮战役七十周年纪念大会在临沂蒙阴举行,迟浩田也出席了这一次纪念大会,一同出席纪念活动的还有陈毅元帅的儿子陈昊苏,粟裕将军的儿子、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粟戎生将军。

迟浩田与原华野特种兵纵队司令员开国少将陈锐霆

迟浩田有感而发,即在现场赋诗一首:

“今年五月,是孟良崮战役胜利七十周年。每念及此,总是感慨万千,激动不已,更加怀念牺牲战友,思念沂蒙乡亲,缅怀为夺取这一战役胜利建立丰功伟勋的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情牵梦萦,夜不能寐,歌以抒怀。”

七十周年胜利日,心潮澎湃夜难眠。烽火岁月又回望,重睹风物思流年。

胜利难忘我将帅,雄才大略操胜券。妙筹神兵驰沂蒙,猛虎掏心敌胆寒。

铁拳合力灭蒋魁,血染红日霞满天。华东从此开新局,旌旗猎猎乾坤转。

胜利难忘我战友,英雄十万战困兽。冲锋陷阵敌丧胆,舍生忘死鬼见愁。

华野健儿群英会,同仇敌忾取敌首。伤亡战友皆欣慰,乘胜淮海追穷寇。

胜利难忘我乡亲,生死相依沂蒙人。多少撼天动地事,几多壮举牵梦魂。

红哥红嫂情似海,碧血丹心义凌云。军民携手共歼敌,换得山河一片新。

胜利更喜沂蒙变,建设改革绘新篇。风劲潮涌正当时,不忘初心勇登攀。

沂蒙人民心向党,信心百倍加油干。待到中华梦圆日,告慰先烈喜空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taishizx.com/xtxw/14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