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新泰特产
新泰美景
新泰生活
新泰房产
新泰医院
新泰新闻

咬文嚼字滕州方言研讨会上的发言

刘云涛 http://m.39.net/pf/a_4412323.html

一些体会

各位老师好:

我简单汇报一下自己读书、写书的一些体会。

头脑中方言概念的形成

年到烟台的龙口市打工,厂子里有几个菏泽单县的同事,有一次听到他们叫“姑姑”,喊“ma3ma3”。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不同的方言,这个词在听觉上给我的冲击是很大的,当然这其中包含一些新鲜的意味。我当时把它记在日记本的最后一页。这可以算是我最早的“田野采访”了。

关于方言的搜集

07年自己整理了一本一万多字关于方言的小册子,当时,我自我感觉很好。一次,我拿给三舅看。他从头看到尾,然后给我说了几个方言词,其中有“秫米茶”,说是以前穷,拿高粱米熬水,甜,好喝。

最后,他给我讲了个故事,说,武则天,中国的第一位女皇,很厉害。一生造了十几个字,她的名字,武曌(照)的“曌”,就是她自己造的字。当时一听三舅讲的这个故事,我明白他这是批评我,因为那本小册子里我生造了一些本不存在的字。聊完天之后,我把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字,全部涂掉。

08年我接着搜集了一两千条方言词,写成第二稿。11年又搜集了两笔记本的方言草稿。写成第三稿。之后各种原因,只好各处打工。但写成一本关于方言的书,我一直没有忘记。走到哪里,就把书稿带到哪里。

17年我把书稿整理到电脑里,并着重考证方言俚语的本字。这个过程中间,自己面前困难重重,不光是方言考证方面的,还有生活上的琐事。这时候族兄修桂多次多个场合给我以过高的评价(当然我知道自己的水平差的远),修桂哥循循善诱,我深知他的用心。这种精神上的支持给了我力量,并坚持把书写完。当然“感谢”的话,我没跟他说过,因为羞涩。最后有幸能在善国文化研究会的平台以“善国文丛”的形式出书。

书中还有很多错误和不足。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对于大家的批评,我没有任何负担(这是真心话)。只有这样,方言研究才能更进一步。

写书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

①方言俚语中多古语、古音。(农村(农耕文化、农耕文明)相对保守、闭塞的特点,决定了其俚语词汇的存古性。就其存古性来讲,方言在文字学、音韵学方面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颜氏家训》中也说“北方多古语”。

包括:讲告(gang3gu)、埲土降(gang4)烟、弄(long3)、葍葍苗、裼(si1,尖音遗存)等。还有我们在方言群里最近考证的一个字“喫”(徐铉《说文新附》),中古音即读若(kei)。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不同的方言点发现方言发展变化的层次。

讲,这个字,参照《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广韵》中“讲”字的反切为“古项切”,见母,讲韵(韵类),中古拟音为[k??]。在《广韵》中讲、港两字同在上声“讲”韵之中,又是同一小韵。故其声韵皆同。

粤语读[k??];赣语、闽语读[ka?];吴语、湘语也有读[ka?]的。

吴语:丹阳、丹阳后巷童家桥、无锡、苏州、江阴、宜兴、金坛西岗、靖江皆拟音:[kɑ?](文白之分,调值不一)。

赣语: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望江、东至皆拟音:[ka?](上声,调值不一)。

闽语:南安、漳州、厦门、漳浦、潮州、揭阳、澄海、汕头、海丰、陆丰、仙游、崇安、松溪、沙县皆拟音:[ka?](文白之分,调值不一)。

粤语:韶关、清远、增城、广州、佛山、番禺、顺德、香港、澳门、北海、百色、钦州、南宁等拟作[k??]

单就“讲”这一个字,滕州方言和粤语、闽语、吴语、湘语等处在同一个古音沉积的层面上。滕州周边的徐州、菏泽、阳谷、曹县、新泰、临沂等地在表示“谈论、议论”这个意义时,也读“gang”(尖团音合流后的古音遗存),其中个别县市的发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

②方言俚语中多读音讹变(这个讹变首先必须是有规律可寻的,一个例子不能算数)。

搓揉,为什么读(que1you)?这是有大量读音讹变规律支撑的。如:绕路(yao1lu4、落生仁子(luo1shengyin2zi)、锩刃(juan3yin)、染山(烟山)等。书中已有探讨,这里不再赘述。

③宋元明清的文人笔记、白话小说,是一块方言研究的宝地。

你比如说:gua4这个词。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第二十五回:

“那多口的道:‘西门庆他如今刮上了卖炊饼的武大老婆,每日只在紫石街上王婆茶坊里坐地,这早晚多定正在那里。你小孩子家,只顾撞入去不妨。’”

刮,即勾搭,勾引。这个词多用于他人的谈论中,或可释作“追求”,俚语中读作(ɡuà),又有“刮拉”一词,当为同为此语的遗存、发展。

④阴阳对转或平舌儿化,只是试图解决方言现象的不同想法。

墙根,qiang2gei一种观点是:滕州话中没有翘舌音,故可以说是“平舌儿化”。

我的观点是,滕州话中没有翘舌音,何来“儿化音”。体(體),tiei3。说是“平舌儿化”是不妥当的。因为“体”字的古音就是读作[t?iei]。何来变化?

这些想法或推测,远远称不上是方言研究的理论。希望将来有机会,自己能到大学里学习关于方言的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音韵学、方言的声韵调的拟定方法、国际音标的拟音、录音分析软件的使用等等,这些都需要学习充实,并且这些不是单纯靠兴趣可以自学的,需要老师的专业指导。同时,方言同民俗紧密相连,民俗方面了解透彻了,有些方言字词的难点就有可能化解掉,所以今后还要跟各位老师多学习一些民俗方面的知识。

现阶段方言搜集、研究的情况

尽管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进行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田野采访,加上时机不成熟。同写书的时候一样,我仍旧没有忘记这件事。

现阶段我建了一个方言群,邀请各个乡镇的老师们,提供自己使用的方言词。老师们想到什么方言,随时就发到群里,拍到关于方言名物的图片也发。老师们提出了不少意涵丰富的方言词,有的很少为人所用,但通过交流,都挖掘出来了,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方言群是交流群、学习群,从我本人角度说,还是请教群,受益匪浅。每天搜集的方言词,少则十几个,多则上百个。由我统一整理编辑,目前为止有13万字,最终会形成一部集体作品。这样可以初步了解各个乡镇的方言词汇、方言发音的区别。也为下一步“田野调查”打个基础,算是先摸个底。你比如,头几天,修桂哥提了一个字“谁”,滕西与山亭、羊庄是有差别的。群里老家羊庄的轩辕秦良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taishizx.com/xttc/925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