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课程上完后,最开心的就是看到同学们上传的高质量作业!老师们看完总能开心很久~
本次冲刺班作业布置:
针对AI换脸软件“ZAO”刷屏朋友圈的现象写一篇新闻评论。
优秀作业
1
框架:
1.新闻由头,史上凉的最快的app
2.中心论点:ZAO必须通过保障用户权益来度过危机,保持鲜活生命
3.为什么突然爆火?门槛低,社交性强
为什么ZAO动不安?用户个人隐私权、肖像权、版权等难以保障
4.让渡肖像权——维权难
个人信息数据泄密风险——财产、隐私权难以保障
版权疑虑与监管缺位——降低犯罪成本,提高犯罪率
5.意见与建议:用户、平台、法律、区块链技术
警惕技术恶意拒绝ZAO动不安(提醒过很多次了哦,评论标题中间不允许用空格。不过这个标题还是不错的)
近日,AI换脸软件ZAO迅速走红,只需一张自拍就能轻松换脸。但ZAO不过三天,下载热未减、质疑声又起,直指用户协议条例过度索取用户肖像权,版权、隐私保护等问题也令人堪忧。
有人不以为意,一头扎进技术红利带来的欢乐海洋里,高呼ZAO起来;有人被盗脸危机的恐慌包围,立即停止ZAO动。应看到,AI换脸技术本身无罪,享受技术带来的美好生活体验更无可非议,关键在于如何消解技术恶意,保障用户权益。
AI换脸早在年就曾因deepfakes火遍全球,直至今年初一段杨幂换脸朱茵的视频流传才在国内真正走红,特效逼真程度,令人称奇。为什么是ZAO拔得头筹?(建议调整至段首,更一目了然你这段想讲什么)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极低的操作门槛和强烈的社交属性,只需上传一张个人正面照,就可逢脸造戏,再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裂变式传播,实现一夜爆红。ZAO的急转直下也并非毫无缘由,肖像权、隐私权和版权构成的三重危机理应在持续追问后得以化解。
第一重危机:过度索取肖像权;用户协议的不妥首先被放大,肖像权可被ZAO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等描述引来批评,倒逼修改后的用户协议仍然保留用户同意内容进行网络传播的权利。霸王条款无疑侵犯了用户权益边界,且平台以退为进,实则是为监管风险开脱、找借口,也将使维权者陷入被动的境地。让渡肖像权换取娱乐,代价未免过大。
第二重危机:用户个人隐私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ZAO通过眨眼、张嘴、摇头等动作进行用户活体验证的同时也采集到了丰富的人脸信息,而这一些列操作通常用来支持刷脸支付、银行转帐等行为。逢脸造戏的新鲜与刺激很快让位于对算法黑箱的恐惧与隐私泄漏的危机感中,尽管官方回应数据信息不存储、能撤销也于事无补。退一步讲,即使是为防止恶意盗脸,又会陷入个人肖像权泄密的危机中。(有点没看懂这句的意思)敏感的个人生物信息如虹膜、指纹、声音等价值高,一旦被恶意利用,不但会重伤AI技术产业还将提高社会风险水位,沉重打击公民隐私和财产安全。
第三重危机:版权疑虑与监管缺位;ZAO提供的众多视频模版涉及众多公众人物、影视音乐作品,是否全部获得授权也需要追问。应注意,用户协议中规定用户在版权问题上要负连带责任。同时,用户也可能在二次传播中逾越法律红线,如有人直播换成明星脸,骗刷礼物从中获益,制作情色视频牟利、进行电信网络诈骗等。更需警惕和打击利用换脸技术伪造重要公共人物视频,别有用心地制造混乱的行为。
(把危机讲得很清楚。不过评论里最好不要用冒号分号这种,直接句号比较好。不然看起来太像小标题)
技术中性论应成为人类共识,需要软意识和硬规定双管齐下,用户提升自我信息保护和维权意识,相关法律法规尽快“上线”。此外,还应呼吁ZAO们切实保障用户权益,肩负社会责任。还可尝试运用区块链技术探索解决版权与隐私保护之道,追溯换脸记录,标记视频素材来源。技术安全有保障,才能放心ZAO动。
很好,没什么问题,继续加油~
2
一、提纲:
题目:AI换脸有风险,个人隐私不能乱“ZAO”
总论点:AI换脸的风险不止丢脸而已,丢掉的还有对于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是什么)
分论点1:ZAO走红的原因以及换脸行为导致隐私风险的原因。(为什么)
分论点2:坏的影响是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依然脆弱且缺乏保护,加重了时代焦虑。(怎么样)
分论点3:好的影响是一次对部分互联网用户驾驭技术,反思技术的教育和更成熟的机会。(怎么样)(能想到这一点很好,我也是个乐观派哈哈哈哈)
分论点4:辩证地分析AI换脸技术的善用和恶用并建议(怎么做)
结尾:再次强调总论点并展望
提纲非常不错
AI换脸有风险,个人隐私不能乱“ZAO”
8月30日以来,AI换脸软件“ZAO”刷屏朋友圈。用户只需上传自拍照片,便可变身影视片段主角,过足戏瘾。可因换脸带来的隐私安全焦虑和肖像权的侵犯等问题,却使得该APP背后的北京陌陌科技公司接连遭到用户的投诉和网络安全管理局的约谈,从火热急走冰点。新技术带来的新鲜感和娱乐狂欢褪去后,法律和道德问题浮出海面,ZAO的风险不止丢脸而已,丢掉的还有对于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保护。
“ZAO”爆红的原因并不难寻。年美图秀秀等一大批修图神器走红伊始,别人眼中的自己这个问题不知不觉就已变了性质。变得更美好逐渐和变得更像别人、而更远离真实的自己画上了等号。“ZAO”的成功,只是把我们想成为别人的心理挥发得更加极致。(这个原因总结很到位)
而使得换“脸”成了一个大隐患的原因在于,如今脸面对的不仅是游戏和美颜APP,脸还拥有广泛的社会用途(建议换个更具体更准确的词,脸的社会用途实际上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具体而言会有不同罢了)。刷脸已经成了以信用支付等手段为特征的信息社会一种普遍的行为方式,“脸”很重要,且容易丢,信息小偷瞄准的不是皮夹子,而是无法掩藏的“脸”。
隐私风险高悬,ZAO所暴露出的问题并非没有先例。长期对于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忽视,在大数据时代,几乎成了社会安全最大的隐忧。如谷歌街景在采集信息时,不仅威胁私人空间,一些公众场所的私密行为也会偶然被拍下,并迅速蹿红为全球话题。ZAO明目张胆的霸王协议触发的是时代焦虑,即对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枉顾。
可只是玩一个APP,我们大多数人很难意识到这竟与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有如此直接的挂钩。因为大段的带有阅读难度的用户协议,几乎从来不在我们兴冲冲点开APP时的考虑范围里。此次ZAO的跌宕起伏,反过来想,也是对之前痴迷换脸的不少用户一次面对技术,思考技术很好的教育和变得更加成熟的机会。
AI技术发展时间尚短,仍是处于发芽期的新兴技术。我们应当看到虽然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等方面存在法律隐患和道德漏洞,但在医疗、出行等方面,它也在被合理的利用。(此处应有举例或者假设)梅塞尼等学者在70年代提出的技术与社会互动论今天依然符合时代趋势,魔豆种下,只有善良的人可以收获。AI技术不同以往任何技术,它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必须在国家管理、行业自律和用户媒介素养提升共同形成的良性机制下,才能发挥无限可能性,有益于社会发展。
写得很好,其实一直都觉得你是一个乐于思考的同学,只是前期写作的时候可能还不太能将思考与文字得很好,这一篇既体现了你一贯不甘平庸乐于思考的作风,论证逻辑也很清晰,断言之类的毛病也少了,继续保持。
3
“三管齐下”——不要让隐私“ZAO”起来
8月30日以来,一款名为“ZAO”的AI换脸App刷爆朋友圈,短短两天以后的9月1日,在苹果应用商店的AppStore的免费App下载排名中,“ZAO”已经雄踞第一。在这款APP中,只需要上传自拍照片,就可以将自己的脸置换在影视片段中主角的脸上,带给受众一种自己也在演戏的新鲜感。
这款app并不是AI换脸的源头。自年起,因出演《神奇女侠》而圈粉无数的女演员盖尔-加朵,以及著名演员斯嘉丽约翰逊、麦茜威廉姆斯就被合成到了色情短片中。年,比利时某政党还合成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视频。在我国,今年2月,有一段“朱茵变脸杨幂”的视频登上微博热搜并引发热议,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平台上自制明星换脸的小视频,播放量颇高。这些换脸视频主要是基于一种叫Deepfakes的技术,算法系统先把视频中的每一帧抽取出来,识别原有短片主角的脸,再把置换者的脸换进去,契合度极高。(例子丰富,也对涉及的技术进行了清楚的解释,就是篇幅有点多了,前面的例子表述可以更简洁一点。总论点最迟应在第二段末尾提出。而一篇字以上的评论,引论部分最好控制在字以内)
换脸短片不断出现,虽作为一种娱乐视频供人们消遣,但担忧之声也从未间断,“ZAO”的出现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事关使用者自身利益是否受损的引爆点。将“AI换脸”用于色情影片、假新闻中引起社会动荡,严重损害当事人的隐私权,肖像权和名誉权,同时,刷脸支付的安全性也备受瞩目。
那我们的利益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受到保护呢?这不仅仅是使用者肖像权的问题,是事关每一个人隐私权的问题。
各公司从不该置用户核心利益于不顾。年3月27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曾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李彦宏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就是中国人习惯拿隐私换方便。你不需要精确引述他的话,考场上既记不住,也太占用文章篇幅,意思表达到位就行了)李彦宏的这番话无疑是说出了各公司尤其是科技巨头的心里话,他们对用户的信息安全问题熟视无睹。而事实却是,用户在使用各种APP时“不得不”通过泄露隐私才能够获取使用权,而用户真的认为隐私无所谓走漏吗?真的在收到各种骚扰电话、诈骗短信的时候还能淡然处之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虽然“ZAO”APP在8月31日晚修改了用户协议,称用户上传的短视频和人脸相关的内容将严格保留在“ZAO”上,但有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此软件引发的隐私安全焦虑的迅速升温,致使所属公司修改协议,而在此之前,用户信息也是不受保障的!这些情况都是各公司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而或是社会效益置底的结果,也是隐私问题的根源所在。各公司对于用户信息的安全处理才能够直接有效的增强用户信心,从源头遏制隐私泄露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立法不仅要加快提上日程,并且要加大惩处力度。今年4月下旬,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二审稿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其中拟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损害他人的肖像权。同时,目前尚未出台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中也规定网络运营者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自动合成新闻、博文、帖子、评论等信息,应以明显方式标明“合成”字样。(有根有据,不空谈,很好,希望你在考场上也能够写出来)现如今网络技术发展极其迅速,网民规模不断扩大,应该及时有效的制定相关法律以稳定民心,制定网络科技使用原则以提高行业到的水准。“自律+法律”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仅是以禁令形式出现则是远远不够的。(应当首先谈现状之下法律哪里没做到位才导致ZAO这次风波。线。先有问题,再提解决措施。如果该事件中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那么也没必要重点谈这方面的措施)
加强技术识别,制定防护措施。(评论里不要出现短语式语句,主谓宾写全了。起码要有主语。)近期又有AI换声技术跟风而来,利用“语音合成”术来模拟任何人语音。据报道,今年3月有犯罪分子利用深度伪造技术,电脑合成。某公司CEO声音成功诈骗了22万欧元。而识别深度伪造比制作深度伪造难度大,有高科技公司表示,面对深度伪造技术,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应对的政策。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契合度极高让人难辨真假,安全专家们应及时联动各开发公司积极寻找应对措施,提升识别能力,并可开发相关软件供给大众以提升安全的广泛性。支付宝中的刷脸支付功能也需增加防护识别措施,以防盗刷用户财产。
隐私泄露在网络时代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每个人在享用着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逐渐成为一个“赤裸”的人,我们可能“一丝不挂”的将自己展现给某些人而不自知,甚至游走在更多人当中,而这种可能的情况覆盖着每一个人。现在,让人们“穿上衣服”的可能性还很大,因此要提高警觉,切不可慢了,更不能放松!
总体来说,思路清晰,论据详实,还是不错的,瑕不掩瑜。
4
标题:保护隐私,守住脸面
大纲:
1由头+观点保护隐私,守住脸面
2论据危害1侵犯了肖像权,个人信息难获保障
3论据危害2挑战伦理道德,引发行业和社会乱象
4措施法律制度+企业自律+个人意识
5结尾
保护隐私,守住脸面
近日,随着一款名为“ZAO”的换脸软件的风靡,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又聚焦在了隐私安全上,只需用户的一张照片,“ZAO”就可以让你化身影视剧主角,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令人惊奇,大量用户跟风猎奇而忽视了换脸背后存在的隐私泄露风险,在给影视剧主角换上自己脸面的同时,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脸面又能否守住,自己的隐私又会否泄露?(引论写得不错)
换脸AI侵犯了肖像权,个人信息安全难以得到明确保障。(应当讲一下肖像权的侵犯是如何构成个人信息安全危机的,最好有实际的案例)不久前的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明确规定,凡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通过AI技术给他人换脸,都可能构成侵权。“ZAO”如今赤裸裸地把换脸作为卖点摆上台面,大量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甚至在最初的用户协议中表明“免费在全球范围使用用户肖像”,此举可以说是不要脸的霸王条款了,多数用户出于好玩心理,加上对法律缺乏敏感度,使得“ZAO”一时间掌握了无数用户个人信息,虽然“ZAO”后来删除了协议中的这项条款,但实际上用户信息是否已经泄露,是否会被泄露都很难说,更改协议条款并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网络时代,我们很难要求个人或企业做到自觉自律。
同时,换脸涉及的不止侵权,还挑战了伦理道德尺度,让别有用心者有机可乘。过去讲究眼见为实的时代因为技术进步已一去不返,因为换脸软件,使得我们看见的也不一定是真相。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给行业和社会乱象带来了生长空间,为不法分子盗用他人肖像犯罪、污蔑提供了可能,有人运用声音伪造技术和换脸技术成功伪造了一段奥巴马讲话的视频,可谓真假难辨。
不管是为了保护权益还是防止犯罪,技术的发展本是好事,如何运用新技术让它只做好事才是关键,这需要法律制度、企业以及个人的通力合作。一是用法律规制技术运用,任何技术都不能脱离规范的管制,二是企业自律,技术开发者作为源头,他的态度尤为重要,三是个人要有保护隐私的意识,如果不能依赖制度的约束和企业的自律,但我们可以信任自己。
大数据时代,谈保全隐私太难,只要连上网络就与世界接轨,任何软件注册使用、网页搜索浏览都让你的隐私有迹可循,虽然网络上每个人都在裸奔,但也请守住最后一点脸面。(字)
总体来说不错的,虽然事实论据少了点,但是瑕不掩瑜,继续努力。
5隐私保护要跟得上技术发展的脚步
提纲:
总论点:隐私保护要跟得上技术发展的脚步
分论点1:“ZAO”对用户隐私的漠视损害的是公众的利益
分论点2:当今用户面临着“以隐私让渡便利”的困境
分论点3:建议:加强隐私保护力度
AI换脸软件“ZAO”在朋友圈引发“病毒式”传播的同时,也让用户的隐私安全焦虑逐渐升温。(开头的事件概括还是要有新闻的样子。你可以想一下一句话新闻是怎样的,目前这个表述更像一个过渡句)无论是不规范的用户隐私协议,还是用户对与个人面孔信息相关联的各类风险的隐忧,都是隐私保护落后于当前技术发展的佐证。智能媒体时代,技术更迭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加大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也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隐私保护与技术发展应当步调一致,齐头并进。
“ZAO”对隐私保护的漠视损害的是公众的利益。“ZAO”因为用户协议中隐藏着“免费试用用户肖像权”等“霸王条款”,而引来舆论的巨大争议,尽管后来“ZAO”修改了此前的用户协议,但AI换脸潜在的“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却无法排除。尤其是在“刷脸”支付大行其道的今天,一旦AI换脸的平台的数据泄露,用户的账户资金就存在被盗的风险。不仅如此,AI换脸还存在着伦理方面的问题。AI换脸最早因制作色情视频而受到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