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寄乡情-人物篇
六二、和圣柳下惠
乡贤诔谥惠,孔孟为之钦。
三黜无忧色,坐怀不乱心。
毛官重建墓,夏氏起园林。
懿德传千古,谆风柢固深。
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鲁国大夫,食采柳下。卒后其妻乃诔,私谥以“惠”,故称柳下惠。他既有治国安邦之才,又有正人君子之风。孔子称“贤”、孟子称“圣”,故后世尊为“和圣”。他曾多次被“黜”,而无忧色,忠于故国,未曾离开。退居柳下后,招授生徒、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柳下惠葬于柳下村北,其墓历来受到人们的保护。秦王伐齐,曾下令“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杀无赦”(《战国策·齐策》)。清末泰安知县毛蜀云曾三次整修。今有乡贤夏氏斥巨资于和圣故里建起“和圣园”,已成为新泰著名旅游景区。
六三、起义英雄柳下趾
率众揭竿起,英雄气浩然。
闻风能丧胆,振臂令心悬。
直指君王恶,穷追霸主鞭。
名声如日月,俱与舜禹传。
起义英雄柳下跖,姓展,名雄,家居柳下,故称柳下跖。(相传柳下惠乃其兄,谬矣,其二人至少相距百年,且惠为贵族,跖为奴隶,不可能。)他身材高大,目光炯炯,声若宏钟,思想敏锐,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春秋末期,诸侯争战,鱼肉百姓,为反抗诸侯暴政,他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很快发展至九千余人。起义军驰骋天下,所向披靡,使奴隶主贵族闻风丧胆。他临终时还叫人在他棺材里放一把铜锤,说“如在地下见了商汤、周文、周武等六王和齐桓、晋文等五霸,将敲碎他们的脑袋。”这位传奇式的英雄,对其历来褒贬不一。统治者骂他“盗跖”,荀况却说“名声如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司马迁则称“其徒颂义无穷。”
六四、礼学先贤林放
林放名崇礼,长山沐古风。
圣称东岳美,贤被帝王封。
追问礼之本,深为儒士宗。
放城唐有祀,传礼有丰功。
林放,字子邱,春秋鲁人。故里今新泰放城。一生致力于礼的研究。曾向孔子问礼,《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他虚心好学,造诣颇深,当时已负盛名。当季氏僭越礼仪要去祭祀泰山时,听说冉有不能阻止,孔子感叹说:“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呼?”这显然是对林放知礼的赞扬。由于他对“礼”的传播与发扬做出了贡献,而受到历代帝王、文人的敬仰。汉代即绘其肖像于《礼殿图》中。唐玄宗追其为“清何伯”。宋真宗封他为“长山候”(放城北有长山),唐代在其故里曾建有林放祠。历代文士曾留诗多篇,表达了对这位哲人的崇敬。
六五、乐圣师旷
笙簧早绝耳,乐圣名留芳。
占楚知成败,聆琴料国亡。
目盲辨角徵,智慧有行藏。
仕晋功卓著,千年尸骨香。
师旷,春秋时鲁平阳人。以善乐远仕于晋国,任少傅。他虽目盲,通晓乐理,精于演奏,后世尊其为“乐圣”。《淮南子·原道篇》载:“师旷之聪,合八方之调。”他能以音乐卜吉凶,认为音乐能兴邦,亦可覆国,靡靡之音不可听。史载,楚伐郑,师旷说:“我以音卜之”,多死声,楚兵无功。果然楚师冻馁几尽。又载,卫灵公如晋,使乐师为平公鼓之,师旷止之曰:“此亡国之音也”,“闻此声者国削”。平公不听,悦之迷之,旷叹曰:“公室其将衰乎!”后果如师旷言,晋国力大损。可知,他首先是一政治家,深谙时局,实以借音乐谏之。旷为鲁人,卒后归葬平阳南师店。历代歌咏不绝,皆为表达对其敬仰之情。旷墓前原有汉阙两尊,其一早毁,其一现存岱庙,可证旷为平阳人,其墓在新泰。
六六、仪礼传人高堂生
礼治儒家本,秦苛礼告穷。
高堂言士礼,名教遂为宗。
仪礼从来授,民心自古崇。
龙堂千古秀,遗墓尚高隆。
高堂生,字伯,复姓高堂。《史记·儒林列传》载:“言《礼》自鲁高堂生”。《三国志·魏书》载:“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鲁高堂生后也。”可知高堂生为泰山平阳人。清康熙《新泰县志》记有“高堂生,汉兴,为博士,……龙廷庄有墓。”即知其为今龙廷镇人。高堂生是西汉传授《礼》的开创者。《史记》载:“汉兴……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此后,历代正史也多有记载。正是有了他的传述,才保存了《仪礼》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其贡献为后世所公认。高堂生死后葬于今新泰市龙廷庄西,至今遗址尚存。
六七、诤臣高堂隆
直言敢进谏,胆识亦超人。
不惧皇威怒,何忧权势嗔。
爱民惜物力,虑国步亡尘。
薄敛嘱亲眷,忠良太率真。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高堂生之后。约生当东汉末至魏明帝景初元年。建安十八年()曹操征召其为丞相军议掾,被选为明帝曹睿师傅,历官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迁陈留太守,征散骑常侍,赐关内候,后升为侍中、领太史令、再授光禄勋。一生清正忠贞,直言秉疏,乃朝中有名诤臣。他尊崇儒学、倡施仁政、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好白癜风早期症状图片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