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周郢:年生。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泰山历史与文献研究。至今已出版《泰山志校证》、《泰山与中华文化》、《泰山国山议》、《岱砚馀墨》、《明代名臣萧大亨》、《羊姓史话》等著作10余种,在《文学遗产》、《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史学汇刊》、《红楼梦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余篇。作品多次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与山东省、泰安市社科成果奖。曾应邀在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及韩国庆尚大学、日本信州大学讲学。先后被评为泰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及岱下英才。是当代著名泰山文化研究学者。
(来源百度百科)
周郢教授近照
羊姓史话
周郢
内容提要
羊姓是中华古老姓氏,其族系悠长,分布广泛,名人辈出,英贤不绝,孕育出羊续、羊祜、羊欣、羊侃等众多杰出人物。本书便是关于这一姓氏的寻踪探秘。全书共分六个章节:《寻源》告诉读者作为羊姓黄帝苗裔、羊舌后嗣的漫长渊源;《流布》介绍了羊姓一族发祥、衍流、变迁的历史概貌;《盛事》与《文化》各自展示了羊姓立姓以来两千余年间显赫卓著的名人功业和绚丽多彩的家族文化;《名人》分别状写了古今50余位羊姓英杰的神采风范;《胜迹》则简述了诸多羊姓名人的遗迹名胜。本书所采史料较为丰富,文笔亦简明流畅,文史结合,述评一体。把此一编,可藉以追溯和探绎羊姓的历史丰采与时代新貌,对研究中国姓氏史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羊姓寻源
“粤稽吾(羊)族,肇开于姬姓,受氏于羊舌,发祥于山西,盛衍于东鲁。”(清·羊国材[四川三台]《羊氏族谱序》)羊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姓氏。根据传统的说法,羊姓最早出自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的黄帝系统,是黄帝裔孙后稷的后代。羊氏族人自西周之时“桐圭胙土”,“受氏分姓”,在此后三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其家族伴随着时代巨变、沧桑更迭,时起时伏,或枯或荣,但终如“三羊开泰”,蕃息传宗,生生不止。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袁义达先生曾根据各个时期的人口数据,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羊姓人口与分布进行过统计。研究表明:在各种宋代史书中出现的两万三千个人物中,羊姓仅二人,均出自浙江省,约占宋朝全国人口的0.%,预计人口在人。明朝十一万个人的数据中,羊姓占全国人口的0.%,大约有人,主要集中在广东(51%)、江苏(28%)、浙江(11%)、江西落千丈(8%)、河南(2%)等省份。
“山水有复迁,高风曷穷已”——正如昔人在这首咏怀羊姓肇兴之地(山东新泰羊流镇)的诗句所感,羊姓一族,在风云变幻的华夏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其流风余韵,亦历久不衰。展读羊姓的千秋史卷,您会从中遥见汉魏名贤的伟业丰功、南北英彦的文韬武略,领略到唐宋辞家的华章绮藻、明清闻人的峻节懿行。而羊氏族人清白自守、遗经薪传的家学门风,忠贞报国、坚韧不拔的家族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长予后世以无穷启迪。
(1)追根溯源轩皇苗裔
近代著名诗人康有为在长诗《爱国歌》中写道:“我同胞兮祖轩辕,世本族谱百世传,皆诸侯大夫遗子孙,金枝玉叶布中原,于今兄弟五万万同一源。”正所谓草木祖根,江海祖源,山祖昆仑,人祖轩皇。根据羊姓后人的自叙,羊族正是中华人文初祖黄帝轩辕氏的苗裔,《羊氏魁公六修宗谱》卷首《本姓源流》记称:“余羊氏系出姬姓,开自黄帝。”可知羊姓的远根在于桥山之巅,羊氏的远源在乎姬水之畔。
黄帝是传说中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伟大的部族首领。《史记·五帝本纪》记称: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相传他即帝位之后,率领部属建宫室,造舟车,创文字,辨天文,置历法,正音律,其妻嫘祖也教民养蚕、制衣裳等,为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尊为华夏文明的拓荒者。
传说黄帝卒后,葬于桥山。在今陕西黄陵县北桥山之上,还有黄帝的陵墓。墓前黄帝庙的大殿上题额“人文初祖”四字。巍巍巨匾,向人们昭示着人类文明由此开端。
——根据上古史家的最新研究,历史上黄帝部族的发祥地之一,乃在山东泰山南麓的龟山一带。据考黄帝之号“轩辕”即“天鼋”的音转,而“天鼋”顾名思义,当是以龟为图腾的氏族。古人认为“龟甚神灵,降于上天,陷于深渊”,“知人生,知人死”,“是天下之宝也”。考古发现表明,上古崇龟风俗乃源起于东方,且多集中在泰山南侧、汶泗流域,最早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早期,甚至更早。如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座墓葬曾出土龟甲,这说明当时在泰山之南有一支崇龟部落存在。而黄帝之“黄”,在金文中正为人垂龟甲之象;“黄帝”也就是龟族之为帝者之意。所以大汶口文化中的崇龟部落被认为即是“天鼋氏”,而附近的龟山也被推定为黄帝部族的一个地理标志(参证温玉春《黄帝氏族起于山东考》,载《山东大学学报》年第1期)。
龟山落处于泰山以南、汶水流域的平阳大地之上(今山东新泰市西南),山形酷似巨龟,《诗经·鲁颂》中的“奄有龟蒙”之“龟”,即指此山。山北土地丰沃,古时称之为“龟阴田”。这方轩辕部族发祥肇始的圣地,日后又成为其苗裔羊姓繁衍勃兴的沃土。
黄帝传子25人,分衍出姬、酉等12姓。其姬姓一系传人有玄嚣、蟜极、帝喾、后稷。此即羊谱《本姓源流》所言:羊氏“开自黄帝,帝四传而生稷。”这位稷,便是《史记·周本纪》中所称的周朝始祖。
后稷原名弃,因培植了稷,而被世人尊称为后稷。他是帝喾的元子,其母姜源,为炎帝后裔有邰氏之女。稷幼年时喜欢试植豆麻,长大后擅长农业,人们纷纷向他学习。帝尧便任命他为农师,管理农业生产。据说他“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妍营树之术,三年余,行人无饥乏之色”(《吴越春秋》卷一)。稷先后辅佐尧、舜二王,“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人民育”(《孟子·滕文公下》),“有大功于天下”。以功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稷的后裔周人在《生民》一诗中称颂他:“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后稷被后世尊为农神,以纪念他在农业种植上的巨大贡献。
由于后稷的辛苦经营,其部族逐渐成为著名的农业氏族。稷之后人公刘率部族由鄙远的邰地迁居于邠地(今陕西旬邑西南),开垦荒地,营造宫室,部族得到进一步壮大。到了第二十五代古公亶父,又举族迁居到岐山之南的周原地区(今陕西岐山县),在这里规划田地,营屋造邑,设置官吏,奠定了国家的雏形。因姬姓部族居于周原,故从此称为周人,所立之国称周国,古公亶父亦被尊为周太王。——八百年周朝王业,由此奠基(参何光岳《周源流史》一至三章)。这也正是羊氏“姓始周君”(《羊祉墓志》云:“始姓氏周君”)的历史远源。
黄帝玄嚣蟜极帝喾后稷熃玺
叔望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朴
差弗毁隃公非辟方高圉侯侔
亚圉云都太公组绀诸公叔祖
古公亶父季历
羊氏先世谱系表(一)
(2)周武开国晋侯肇基
周人的历史自太王之后,又推进百年,到了太王之孙周文王,族势更加壮大。文王名姬昌,商纣王时受封为“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姬昌即位后,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深得民心,天下诸侯望风归附。所谓“三分天下(周)有其二”的局面逐渐形成。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名姬发。即位后继承文王事业,用姜太公、周公为大臣,广施德政,扩充实力。在武王锐意求治下,周族一派生机,兴旺发达。
当时商纣王荒淫残忍,民怨载道,诸侯纷纷叛离。周武王觉时机成熟,乃联合西、南方国,起兵伐纣。大军渡过盟津(今河南孟津西南),与诸侯相会;继之陈师于商郊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作《牧誓》,号召决战。纣王发兵抵抗。两军战于牧野,商军竞相倒戈,全军溃散。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都城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各路诸侯拥戴武王姬发为天子,国号为周。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当武王伐纣之时,曾发生一件奇异之事:征伐大军刚刚渡河完毕,只见一团大火从天而降,坠至武王宝帐之顶时,化作一只乌鸦,颜色火红,发出“魄魄”叫声,飞鸣而去。当时都以为这是上天昭示武王伐纣必胜之征兆。“赤乌流庆”遂成为周族后人羊氏时时追怀的家门盛事。
武王灭商之后,为了控制被其征服的广阔区域,大力推行“封邦建国,屏藩王室”的分封制度。武王、成王及其继位诸君,先后分封70余国。其中周成王之弟叔虞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羊氏谱《本姓源流》记称:“稷十六传而生武王发,发生叔虞,虞封于唐,是为唐侯。”这唐国,便是周代名邦晋国的前身。
关于叔虞封唐,还有一段掌文膺命、剪桐封地的掌故:
叔虞字子于,是周武王的庶子,成王的同母弟。传说其母邑姜与武王欢会时,梦到天神宣谕武王:“我将赐汝一个贵子,他名字叫虞,将来要把唐国分封给他,那里是参宿的分野,就让他在那里蕃育自己的子孙。”后来邑姜果然生下一个男孩,他手掌中的纹理宛如一个“虞”字,于是便取名虞。由于他是周武王第三个儿子,又称作叔虞。
又传说叔虞少时,曾与哥哥周成王一同在花园嬉戏,成王一时高兴,便把一片桐叶剪成圭(一种封侯用的礼器)的形状交给叔虞,说:“就用这个来分封你。”跟随一旁的史官史佚立即把此事记录下来,接着请求择日以封叔虞。成王说:“我只不过与叔虞开个玩笑,你怎么能当真呢?”史佚回答:“天子无戏言,所说的言词都应记录下来,既然已许封叔虞,就应该举行典礼,送他就国。”成王听了,允准了史佚的请求,于是便命太卜(宫廷占卜官员)选择吉日举行盛典,封叔虞为唐侯。
据后世史家研究,桐叶封弟仅是一个传说,与史实并不相符。叔虞封唐时并非髫龄,而是其壮年之事。叔虞早岁便追随其兄“射兕于徒林”,在克商与征伐百蛮之役中屡立功勋,由于当时山西一带政局动荡,争战连年,为了巩固周室、藩屏王畿,于是封虞于唐,以镇其土。这乃是“剪桐”故事的历史真相。
姬叔虞受封于唐,开创了晋国的巍巍大业。羊谱述云:“唐侯(虞)传位子燮,燮因南有晋水,改国号为晋。”晋这一周代大国由此崛起。
——公元年夏,在山东新泰市羊流镇之羊氏墓群出土了隋代《羊烈墓志》,志石在铭词中追述其先世时写道:“苍帝降精,赤乌流庆;圭桐胙土,掌文膺命。”这十六字铭词,正是对羊姓先代这段兴起往史的深情回顾。
编后语《羊姓史话》是当代中华姓氏文化文史类重要学术文献,1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生动、翔实地介绍了羊姓古今史事。我们将在此一步一步带您走进这座美妙壮丽、趣味隽永的历史大观园。全文分六个章节,预计分10期刊载完。
为了保持作品的严谨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