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乾隆本县志中《天台峰题壁》其诗其人
新泰范特邀作者:刘睿
天台峰题壁清﹒刘汝僖此间疑是武陵溪,两岸奇花鸟乱啼。仰面注看山月小,回头笑指岭云低。红炉宿火燃松节,活水煎茶听竹题。刘阮仙踪何处是?武皇宫殿隔云泥。
《天台峰题壁》载于乾隆四十九年刻本《新泰县志》卷十九·艺文诗·五十一,作者刘汝僖,本诗是描写莲花山的古诗名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此间疑是武陵溪”,来到这里似乎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溪,诗的首句就把读者带到了桃花源般神话似的境地,“两岸奇花鸟乱啼”两岸开满了奇异的花草鸟儿不停地啼叫,一派鸟语花香的景象,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仰面注看山月小”抬头注视山顶的月亮显得那么小,由前面这几句可以推测作者游天台峰可能是在夏日农历某月十五左右的黄昏。回头笑着指着山岭旁的云彩说怎么这么低?“笑指”二字把作者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把作者指着云朵同游伴戏谑谈笑的情景生动的展现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颈联对仗工整,下联意蕴远高于上联。
“红炉宿火燃松节,活水煎茶听竹题”用茶炉里隔夜未熄的火点燃松节,取来流水烧沸冲泡茶叶,喝着茶听着风吹竹子的声音。“题”字有“鸣,叫”意,不常见,如明汤显祖《牡丹亭》有“遍青山,题经子杜鹃”句。颔联对仗也很工整,为读者描绘了一副煮茶图。喝着茶闻着松香听着风吹竹子的声音,充满了风雅情调,在嗅觉、听觉、味觉上也都是一种极美的享受。
颔联、颈联注重写实,尾联一笔宕开,又把读者带到了九霄云外,“刘阮仙踪何处是”刘晨、阮肇两位仙人的踪迹在哪里呢?刘阮是南朝宋刘义庆小说《幽明录》中人物刘晨、阮肇二人的合称。二人俱东汉剡县人,永平年间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二女子,留居半年辞归。及还乡,子孙已历七世。此句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也盼望像刘、阮二位一样在此此情此景中邂逅一位仙女相伴,良辰美景只差佳人。
“武皇宫殿隔云泥”汉武帝的宫殿早随着历史湮没了,隔着云泥一样的距离呢。“云泥”云在天,泥在地。比喻差距极大,差别悬殊就像云和泥的距离那样。同时尾联也是附合新甫山古迹,刘阮的故事背景是在天台山,故事名字就叫“刘阮入仙台”,如今诗人登天台峰也就想到了刘阮的故事,同时新甫山有汉武帝行宫,所以末句提及“武皇”也就是汉武帝。
刘汝僖,据笔者调查系新泰翟镇大港村人,字子欣。庠生,卒于乾隆年间。学历不高,却以一首《天台峰题壁》在《新泰县志》中留名。其父刘炎裔,字季符,太学生。胞兄弟中汝听、汝为、汝襄,其侄元裕(汝听之子)都是乾隆年间贡生,见乾隆四十九年刻本《新泰县志》卷十三·选举中·十三。家庭教育环境较好。
几年前,笔者在读马东盈老师所写《话说莲花山》时,发现书中载有此诗,笔者就认为此人乃大港村人,因为多年前笔者在大港村西南老林(刘氏墓地)处就发现此人墓碑,且在本村族谱也载有此人。其碑在炎裔(汝僖之父)碑东南不远,现在炎裔碑仍然存在,刘汝僖碑却不知所踪,据知情人说可能被埋在老林北的水沟里,但笔者也不敢确定。笔者依稀记得碑文上有一简短生平介绍,可能对研究新泰文化有一定帮助,遗憾之处是四处打听硬是没有找到。
本平台广告由平阳舞蹈学校赞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