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棉古树青云桥,
小巷深处人家绕。
书室栉比入塘影,
渔樵耕读一梦遥。
描述的粤韵古意之地,
正是位于花都区炭步镇的塱头村。
作为广州仅有的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塱头村是现保存规模最大的广府古村落。这里保存着完整的明清青砖建筑座,村中有30多座祠堂书室,与古民居一道组成占地约6平方公里的古建筑群。它还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历史上共有70人高中科举,村民自古讲求尊师重教,耕读传家。
追溯
具有六百年历史的单姓血缘村
塱头村村民独姓黄,相传祖上于南宋末年从南雄县珠玑巷迁到广州白云区神山镇,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年)迁至此立村,距今已有余年历史。
根据塱头村的黄姓族谱,村民奉北宋末年的黄居正为始祖。
人物名片:黄居正生于北宋末年,宋孝宗淳熙二年为武状元,后升任礼部尚书。他为官清廉,秉公办事,后被奸臣陷害,举家迁至南雄珠玑巷避难。此后族人又迁至广东各地,开支散叶,至第七世祖黄仕明迁至广州花都此地立村。
在村中经纬阁门楼,陈列着村中先祖的事迹。据介绍,对塱头村影响最大的先祖有三人,分别是第七世祖黄仕明、十四世祖黄皞和二十二世的黄谷诒。
其中最广为传颂的第七世祖黄仕明。关于黄仕明选择此地建村,有这样一段故事。在塱头村南面有一处名“水云边”的地方,因其天气晴朗,风平水静时洼地上的云朵倒映在洼地水中,连接到畦边而得名。黄仕明起初原本定居于此地,他与人为善、勤劳奋苦,是当地出了名的“养鸭师傅”。
而在水云边南面有一处村庄叫新泰村,村里一个叫庾十万的地主,他请了一位风水师帮他寻找宝地,于是大师找到了朗溪头。但是因庾十万的无礼,风水先生便离开了庾十万家,饥寒交迫之时,遇到了“养鸭师父”黄仕明。
为了报答黄仕明,风水师想办法使地主将朗溪头这块地卖给了黄仕明,并称:“那里南有泽地,北有土岗,将‘朗’加‘土’字为‘塱’,去‘溪’字留‘头’字,居屋建于岗头临水之边,意为‘头啖汤’,就叫‘塱头村’可也。”朗溪头自此更名为“塱头村”。黄仕明也举家搬迁到这里,不久果然家族人丁兴旺,子孙们勤劳致富,未出百年,建起了住宅十多座,垦田近千亩,开泽地数十亩为鱼塘,修路十多条,塱头村初具规模,扬名一方。
走访
独特“梳式”格局气势恢宏
塱头村外围的水系发达,紧依南粤珠江流域巴江河畔,村子四面湖泊、水塘环绕,周围有着大片平坦的农田。更让人觉得震撼的是塱头村古建筑群,座古建筑占地约6.26平方公里,尤其是从村前广场放眼望去,18座祠堂、书室一字排开,气势恢宏。
以村面建筑为统领,每一座祠堂和书室后都对应着一列民居,这些民居院落南北向沿巷道整齐排列,由东往西。横向的祠堂建筑与纵向的民居建筑共通构成了岭南古村落典型的梳式布局。
从祠堂、书室之间转进古巷道,还没进巷口就发现“大有门道”。炭步镇旅游管理办公室的资深讲解员龙倩玲告诉记者,塱头村旧时每个巷口都有门闸,入夜会放下门闸,巷子内部可以互通,但外人却进不来。如今,在巷口的石阶,仍可看见“天圆地方”的门闸痕迹。
除此之外,在建筑面首尾各主要出口都有一座更楼(门楼)与青砖墙相接,与风水塘及周边水体围合成弧形防御结构,形成了粤中传统民居特色的防御系统。“门楼是站岗放哨的地方,平常有人值班,万一有贼人进入,就会敲锣打鼓通知村民。”
民俗
孝文化:敬老传统“创”新味
在塱头古村,孝文化的传承始终弦歌不断。这也是黄氏子孙在立村后,除了扩大农业生产和扩建住宅,有了积累便建起了宗祠的重要原因,同时,村中也保留着许多与敬老传统有关的民俗活动。
村中老人介绍,塱头村黄氏族人有几大传统祭日,清明节是大祭,重阳节则要祭拜第一世祖黄居正的夫人米氏太婆的衣冠冢,另一个是农历七月廿日全村黄族人祭拜立村始祖黄仕明太公墓。他们还称这天叫“吊鸭节”,因黄仕明太公是养鸭高手,“爱屋及乌”,连鸭也要同时吊唁。每一年,村中还有给老人“做寿”的传统。当地60岁以下叫做生日,60岁及以上者叫“做寿”。每年长者生日这天,后辈便张罗酒席,请亲友来庆贺一番。不过,如今做寿的日期统一改为重阳节,让村中老人齐齐庆贺;重阳宴上,村中所有年过六旬的老人都需要围坐宴席,共品传统佳肴“鱼酱”。这道鱼酱也与塱头人的敬老传统有关,已流传了几百年。
在上周末的重阳节,在古色古香的广式特色围屋外,村中所有年过六旬的老人都围坐宴席,举行一年一度重阳宴。
以前每到重阳,村中会给老人分鱼,原本是把鱼切开每人一份,不过斩件有大有小,分配不均,于是有人建议干脆将鱼连骨带肉煮成酱,再拌入猪油和黄豆酱,味道竟出人意料的好,也方便老人嚼碎。
耕读文化:街巷之间满书香
塱头村还是珠三角地区著名的“进士村”,村民历来尊师重教,崇尚“耕读文化”,信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统价值观。“因为这里是农村,白天村民要下地干活,晚上才在家中挑灯夜读。”龙倩玲告诉记者。
之所以被称为“进士村”,源于塱头村历史上共有70人高中科举,共有秀才50人、举人7人、进士13人。在村中,“七子五登科”“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的故事广为流传。黄氏祖祠楹联上“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说的是黄皞严教七子,其中有五子科举得举人、进士。后来黄皞和第五子黄学准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又得皇帝赐给“乡贤”之称。因此有“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的美誉流传至今。
云伍公书室、谷诒书室、文湛公书室……在这里,与其他古村落最大的不同,就是处处见书院。龙倩玲说,以前村民有了钱,除了修祠堂,就是盖书院、书屋。于是,这个余人的村子竟然保留着30多座书院、书室。
如今,这些书室也得到了复兴与活化。每到周末,不少家长会将年幼的孩子送到这里学习国学。平日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学老师也会来此培训。
重阳节当天,穿着传统服饰的孩子们下课后走街串巷,将蔬果送到村里老人的家中,成为了村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同时,本地村民也以自己的行动让古村落焕发新生:年过五旬的村民霞姐,每周都会带领着一群戏曲爱好者在祠堂中排练演出,如今,这支团队已经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40多人。周末重阳夜,他们还为村中老人表演了戏曲。“我们上过最大的舞台就是花都区的舞台,希望以后走上更大的舞台。”霞姐笑着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塱头村一共有18条街巷,每条街巷的名字都出自古诗词,相当有文化味,被称为18礼(即中国传统的18种礼仪)。例如“三余里”巷,“三余”这个词出自《三国志·魏书·董遇传》“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意思是说抓住一切空余的时间去读书。
故事
六旬老人办展览,85后姑娘做导游
在李若琳看来,游客到古村落,不能称为旅游,而是来修身养性。她希望将这里打造成有琴馆、茶室、书画室、国学馆、民宿等成体系的书院。“现在的游客大多来这里看看就走了,我希望用文化将他们留下来。”李若琳说。
不过,如今塱头村的这些古建筑大多已经不住人,只有很少的老人仍扎根于此。从20世纪80年代,村民都陆续前往附近的新村居住。年起,塱头古村开始打造成为旅游景区。“现在这些古建筑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后代越来越多,十几二十个人住在一间屋子,也并不现实。”黄日华说。
今年64岁的黄接平老人从几年前开始,在自己的祖屋创办了“民俗风情陈列馆”。当中所有的展品都由他保存或是从村民中手中购回。“我希望保留好塱头村的古物,同时也能多宣传塱头古村的文化底蕴。”
塱头村民俗风情陈列馆略显狭小,在上下两层空间里,竟有着塱头古村落图片展室、旧农具展室、旧陶瓷及用具展室等多个陈列区。这些陈列区都由黄接平一手布置,在旧农具展室里,各种各样的旧农具颇让人眼前一亮。
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旧时农民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有各个年代的竹器、石磨、农具、捉鱼虾用具等等。而在不少展品上,还都印着英文译名。黄接平说,随着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来这里参观,他却不懂英文,不知怎么介绍,只好“求助”翻译软件。“虽然可能不太标准,但大概的意思准确,让外国游客看得明白就可以了。”
黄接平介绍,他自小就有收集的癖好,小时候的奖状、儿时的玩具、家中的地契他都会有意识地保留下来,年,塱头村“广东省古村落”揭牌,他考虑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一些文物的流失会越来越严重,于是,他尽其所能、走访乡邻,自费收购了能够反映该村民居民俗变迁的历史文物。目前,这件陈列馆已成为该村落一个集中展示该村民居民俗风情的对外窗口。
除了老一辈人的用心良苦,年轻一辈同样如此。85后姑娘龙倩玲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并非塱头人,但住在不远的炭步大坳村。刚毕业时,与所有年轻人一样,总希望离开家乡的小村落,到城市里打拼。“我也在市区的企业工作了两年,但总有一种漂泊感。”于是,几年前,龙倩玲选择回到炭步家乡,做起了景区讲解员,为村中策划了不少节庆吸引游客。
如今在村民的齐心协力中,这个小小古建筑群正焕发新生……
(来源:广州参考)
猜你想看
一句话就值元!花都禁毒标语金句大赛等你来!
广州北站安置区今天动工!新北站,新家园,新生活!
广州北站新进展:已征物业开拆!请你先看!
九号线圆满完成超速型式试验,正式载客运行时速达公里
花都人的骄傲!87岁院士捐出毕生积蓄万!
黄伟林书记明确:地铁九号线今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运营!
广东省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今天揭牌,全国仅五家,华南地区唯一!
一举拿下17个合作意向书!打造高端中欧合作平台,花都竟有这么多优势!
大喜讯!广州北站东西广场安置区都有着落了!
↓↓↓点击"阅读原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