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新泰特产
新泰美景
新泰生活
新泰房产
新泰医院
新泰新闻

白英献策治驼峰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中国水运报」

□刘永加

在古代交通落后的时代,水运因其便利和成本低廉,而成为当时运输最佳的选择,所以整治疏通运道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工程。明代整治京杭运河山东段的“驼峰航道”就是典型的代表。

“水脊”制造的“驼峰航道”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由隋代开凿的永济渠和元代开凿的济州河、会通河连接而成,北连京冀,南通江浙。元代时开凿的京杭运河,因黄河泛滥淤积,济宁以北90里的南旺地面升高,成为整个京杭大运河的制高点,号称大运河“水脊”。据史料记载,当时南旺段所处地理位置海拔38米,比北边的临清高出约30米,比南边江苏徐州运河段高出近40米,形成大运河的制高点和分水岭,犹如骆驼的峰背,使得京杭大运河犹如一条“驼峰航道”。对于整个运河的水位控制增加了难度,这也是元代改海运废止漕运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洪武二十四年(年),黄河在河南省原武县黑阳山决口,漫过东平湖,造成运河大部分淤塞,济宁至临清段船不能通行。明成祖即位后迁都北京,其一切供应全部仰仗东南,决心恢复元代运河。

治水先治“脊”,千里大运河中,地势高的济宁一直是治理的重点。为了解决大运河水源保证通航,明朝廷开始兴建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该工程由戴村坝、小汶河、南旺分水石拨、节制闸共同组成。

戴村坝堪称北方都江堰

明永乐九年(年),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书朝廷:“会通河道四百五十余里,其淤塞者三分之一。浚而通之,非唯山东之民免转输之劳,实国家无穷之利也。”明成祖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工部尚书宋礼、刑部左侍郎金纯、都督周长疏浚会通河。这次工程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恢复了元代济宁的分水枢纽。重开会通河宣告完成后,此时正是涨水期,然而南旺以北河段水量仍明显不足,无法通行重载漕船。付出如此大的代价,仍然无法通航,这让明成祖朱棣大为不爽。作为工程的总指挥宋礼更是忧心忡忡,他为了找到“栓塞”原因,他深入当地乡村访查,终于请到汶上县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白英(-),始祖原籍山西洪洞县,以耕稼为业,精通地理水势。白英见到宋礼后,感觉到了他治水的急切和真诚的态度,就根据自己十多年观察的汶上、东平、宁阳、兖州、泰安等多个县州的地形水势的经验,提出历史上著名的“白英策”。

宋礼听后茅塞顿开,立即特聘白英为技术顾问,组织实施整治“驼峰航道”工程。当时白英年近半百,但精力充沛,亲自规划指挥工程施工。他在大汶河上修建了南岸依松山角,北五里与龙山对峙的戴村土坝作为溢洪道,以备分泄,从大清河入海。每年在漕运旺季时,用大板做一河坝,封闭此入口,就可以让大汶河水全部出南旺。这样一来,就改济宁分水为南旺分水,设立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调节南北分水量,戴村坝拦截汶河水进入小汶河西行进入大运河,通过分水石拨使水七分向北流,进入漳、卫,三分向南流,进入黄、淮。因此,民间流传着“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说法。

明弘治十七年(年),也曾对戴村坝再次维修。明万历元年(年),侍郎万恭在坎河口垒石为滩。明万历十七年(年),总河潘季驯又拆除石滩,改筑石坝。明万历二十一年(年),水大发,尚书舒应龙又于河口之下开泄水渠,为防冲刷,又在两旁修筑了石堰。使这个戴村坝附近的济运工程更加完善,被誉为“北方都江堰”。

小汶河引汶水济运

小汶河位于山东济宁汶上县北部边境,从琵琶山至戴村坝流经汶上边境段长15公里,为汶上、东平两县之自然分界线,自戴村坝分流为二、一支西流入东平县境大清河注入东平湖,一支南流蜿蜒65公里,注入京杭运河。

小汶河原为汶河上的一条溜道口,属于汶河分道南流后的下游一段。据文献记载,古汶水(即大汶河)是山东省中部的一条大型天然河道。它由泰山、蒙山之间诸水汇集而成,经大河口等地至东平的安民亭南入济水。因其流域面积大,集水速度快,加之堤防残缺不全和长期失修,所以在历史上下游不断出现洪水漫溢决口,出现多股分流状况。这些分流的水道,历史上称作溜道。

对于汶水溜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水经注》,“汶水自桃乡四分,当其派别之处谓之四汶口。”这里明确指出了汶水经常分流的地理位置、分流情况,书中提到的桃乡即汶上县北部陶城附近(属军屯乡),这里正是汶水大转弯处,易于冲刷和决口,形成了著名的溜道口,即四汶口,如今的四汶集其村名即由此而得。

明永乐九年(年),宋礼在重浚会通河的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纳了汶上县白英的建议。据《行水金鉴》记载∶“于坎河西筑戴村坝,以遏其入海之路,使其主流尽出于汶上城北,受泺澢诸泉,谓之鲁沟,又西南流城北二里受蒲湾泊水谓之草桥河,又西南流十五里谓之白马河,又西流二十里谓之鹅河,又西南流十五里谓之黑马沟,又西南自南旺入漕。”当时所开挖的这条小汶河,就是按照寻走高地,沿用旧沟(即汶河溜道)而开成的。

由于新开小汶河入口处无闸控制,进水量多少不一,每年汛期洪水暴涨,夹带大量泥沙左冲右突,使河床提高,堤岸决口,造成河槽弯弯曲曲,宽窄不一。

明万历十四年(年),在小汶河右岸常决口处的何家口村南筑土坝,并在坝后开挖了一分水支流——王家河。通过新开挖的王家河分泄汶河洪水。明万历十七年(年),潘季驯主持大修运河时,将何家口土坝改造成石坝,始称何家坝,坝高3米,长60米。当伏秋水大时,小汶河水漫过何家坝泄入王家河。河下分两支,一由开河闸下刘老口,一由袁口闸下石头口提前济运,卓有成效地解决了洪水决口为患的问题。

小汶河两岸有多处调节水量的出口,北至胡城渡口,南至南旺分水口,西岸有草桥土坝、王延口、徐建口、王士宣口泄入马踏湖;东岸则有冯家口、邢家口、田家口,泄入蜀山湖蓄水济运。小汶河在引汶补充运河水量、扩大漕运量中曾起到过重要作用。

建设节制闸调控水源

由于宋礼主持修建的南旺分水口尚不完善,没有控制,造成分水处南北分流。直到明成化十七年(年)杨恭才开始在此建南北闸,用闸节制南北分流的水量。南闸叫柳林闸,在分水口南面5里。北闸叫十里闸,在分水口北面5里。有了闸的控制,不仅可以调节闸池内的水位,便于漕船通过“驼峰航道”;还可以控制水量,避免造成水源浪费。

关于当时会通河上闸的数量,《明实录》记载∶“永乐九年六月乙卯会通河成,河以汶泗为源,汶水出宁阳县,泗水出兖州府,至济宁州而合。置天井闸以分其流,南流达于淮,而河则其西北流也。由开河至东昌府入临清县,计三百八十五里,深一丈三尺,广三丈二尺,役军夫三十万,用工十旬,蠲租税百一十万两千五百有奇。自济宁至临清置闸十五里,闸置官,立水则,以时启用,舟行便之。”

这是宋礼初开运河时的规模,元代自天井闸至临清有十六闸,宋礼置十五闸,并完全按照元代情况复修。据《明史·宋礼传》记载∶“南旺地势高沃,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因相地置闸,以时蓄泄。自分水北至临清,地降九十尺,置闸十有七,而达于卫。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置闸二十有一,而达于淮。”这是后来的情况。在《明史·河渠志》中说自南旺分水北至临清置闸二十一,向南至镇口置闸二十七,共四十八座,这是更后的情况。宋礼后,陈瑄管理漕河“自淮至临清相水势高下建闸四十有七”。陈瑄卒于明宣德八年(年)。明宣德及以前,淮北除滨淮之新庄闸外,至沽头(沛县东南)别无闸,而沽头至临清,在陈瑄时闸已增至40余座。可见当时对于水闸的使用已经很普及,自然对京师漕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沿湖设水柜便于水源补给

宋礼巧用白英之策,引汶济运,在南旺分水成功。但是如何做到常年的水源的补给,首先是他们将已废除年的古大野泽重新利用。大野泽是古代十大天然湖泊之一,在巨野东5里,南北里,东西余里,后受黄河淤垫逐渐变为陆地,仅在梁山泊附近形成水面,到了元代,仅剩下几块分散积水的洼地。把这些洼地形成的湖泊作为济运的水柜十分便利。

在设置沿湖水柜中,南旺湖的作用至关重要。明嘉靖时河道都御史王廷在《修复南旺湖奏略》中说∶“宋礼、陈瑄经营河漕已成,乃建议请设水柜,以济漕渠。在汶上曰南旺湖,在东平曰安山湖,在济宁曰马场湖,在沛县曰昭阳湖,名为四水柜。水柜,即湖也,非湖之外别有水柜也。漕河水涨,则减水入湖,水涸则放水入河,各建闸坝,以时启闭。”对于沿湖设置水柜的重要性,王廷都做过调查,所以他考虑的比较全面,他说:“漕河所资泰山诸泉,自新泰、莱芜等县经过汶上,故曰汶河,虽以河名,而实诸泉之委汇也。然诸泉之水,浚则流,不浚则伏;雨则盛,不雨则微,故汶河至南旺,分流南北,则水势益少,非有闸座以时蓄泄,则其涸可立而待也。每年春夏之交,天旱水涸,而阿城、七级(位于阳谷县,为闸名)之间,如置水堂坳之上,舟船而不可行,非借安山等湖之水,以济牵挽,即进鲜船只,亦不能依限入京关,故宋礼诸臣议设水柜者,诚有见于此耳。”王廷的意思是,汶河水源来自上游诸泉,受降雨影响甚大,调节汶河之水入运河的办法是修水柜。王廷又认为设置湖柜,不仅有利于漕运,而且对人民群众有利:“泰山以西地渐洼下,每年夏秋水发,俱奔此山中。宋末嘉祥、巨野、曹、濮、寿张之间逐成巨浸,是以有梁山水泊之乱。今东平去梁山不远,而水即入湖,湖外皆纳粮民田地,若堤防稍废,则水将蔓延淹没,而嘉祥、巨野,曹、濮、寿张之间,又成巨浸矣。”这里是说用安山湖蓄水,保护好堤防,可减少洪涝灾害,确保良田收成。

王廷的建议得到朝廷的重视,予以采纳,明代利用水柜济运,在运河两岸设置斗门,即减水闸,当运河水大时开启斗门,使河水进入水柜中;当河水不足时,则放水柜之水用来补充,酌盈剂虚,各得其宜。

南旺分水枢纽是整个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之一,其科学性和技巧性可与中国古代的灵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有效地解决了京杭运河山东济宁段“驼峰航道”的问题,保证了南粮漕运入京的顺利进行。明永乐十三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达到鼎盛,万樯粮艘连帆直上,京都所需南方粮米由过去的40万担升至万石,后达万石,皆取道于此运达,稳固了明朝政权。

清代康熙皇帝参观过南旺分水口后褒奖说:“朕屡次南巡经过汶上县分水口,观遏分流处,深服白英相度全之妙。”正因为如此,从皇帝到民间,都对白英的贡献给予极高的评价,把白英奉为“永济神”。在南旺陆续修建了以分水龙王庙为代表的颇为壮观的建筑群,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为该建筑群留诗赋词。民国初年,美国水利专家方维看到后,也曾赞叹说:“此种工作当十四、五世纪工程学的胚胎时代,必视为绝大事业,被古人之综其事,主其谋而遂如许完善之结果者,令我后人见之焉得不敬而且崇耶。”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taishizx.com/xtsh/149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