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是代表那座城市最具市井气息的住处。
而在武汉,这个地方叫里份。
当历史的煊赫散去,只留下厚厚的尘埃和一地鸡毛,里份更像一个看淡世事的老人,处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之中,静待一个有指向性的结局。
在网红店丛生、楼宇攀比高度的当下,百年前的老建筑都还好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展开了武汉里份一日游。
▲在高大楼宇的对比之下,谁能想到,
百年前的红瓦房,曾住着老武汉最体面的人。
这个十一,成群的外地朋友涌入武汉,在黄鹤楼、晴川阁、长江大桥、昙华林等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也有人做足攻略,企图在武汉展开一个深度的城市自由行,于是他们钻进了汉口的老里份,在迷离的巷道里穿行。
老武汉是什么样子?没人能说明白,但武汉人对带“里”的地名,可谓熟稔至极。
如今还留存着的武汉里份,始于汉口开埠后。
年后,英、法、俄、意、日先后在中国建立租界,西方建筑的样式流入了中国;同时,由于汉口开放了通商口岸,引起了大量的人口来此聚居,房地产行业由此兴盛,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就在这个时期发家,成为一代传奇。
在那个年代,汉口的里份一度兴盛至极,共有个里份,栋房屋。
这些民居融入进汉口的血脉之中,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于是提起老武汉,十有八九,人们都会想起里份。
住惯高楼,和邻居几乎零交流的小孩子,很难想象,在老武汉,人们竟和邻里有着亲如一家的情谊。
但里份就是这样的地方,它拥有全武汉最富人情味儿的气息,你甚至可以从巷道飘扬着的炒菜香气中,分辨出是哪家在做饭、做的是什么。
原先的里份,也没有那么多的人情味儿。
几十年前,住在里份的是富商、买办、银行职员等在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他们拥有体面的工作、住着体面的房子、穿着体面的衣服。
那时,偏爱旗袍的女人,和一丝不苟地穿着西装三件套的男人,就是在里份中,演绎着属于他们的花样年华。
直到后来,他们被驱逐出里份,一栋楼里住进来好几户人家。
原本的风花雪月瞬间不复存在,里份开始变得接地气,居民们的日常仅仅围绕着吃饱穿暖展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原本作为城市主要居所的里份,慢慢成为被城市忽略的角色。
忽略不代表着遗忘。曾经居住在里份、如今搬进高楼中的老人,偶尔还是会想起:
几十年前的某个下午,孩子们你追我赶在小巷中穿梭玩闹,那时没有手机,大家都习惯围坐在一起聊天、择菜,不时提醒孩子注意别摔着了。
那是无论多少次回首,都再回不去的旧时光。
﹎
老汉口的里份,如今还保留着的已经不多了。
当有些人质疑里份仍然存在的意义时,很多里份已经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六渡桥下的积庆里算一个,位于民众乐园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旁的它,即将化作历史里的一个墨点,成为部分人才拥有的共同回忆。
至于幸存下来的里份,随着武汉的高楼一栋栋建起,它们也似乎与时代脱了节。
正忙着择菜的嫂子笑了笑:“有条件的都搬了。”
搬家是否是老里份居民的唯一宿命?
至少留下的人,依然安安静静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早上出门买几份过早带给家人,忙完了和邻居凑一块聊聊天,生活看起来和之前并没有不同。
﹎
/坤厚里/
▼
武汉的里份,由于地处租界的不同,建筑式样是千变万化的。
坤厚里当时属于德租界,年和记洋行买地扩厂,华人买办杨坤山和他的副手黄厚卿合伙兴建了这个里份,用两人名字中的“坤”和“厚”命名,定名坤厚里,共有8个出入口。
如果你对这个位于一元路与中山大道之间的里份感到陌生,那么它旁边的一元路怪味烧饼、庞记热干面,就是认出它的最好凭证。是的,坤厚里周围遍布着的美味店铺,让它成为了最“好吃”的里份。
因为曾经地处德租界,因此坤厚里的部分建筑,带有浓浓的异国风情。这些红砖建筑的窗棂是老式的圆拱形,如今很难见到。
居民在阳台上种出翠绿可人的枝蔓,为这个古老的里份添上一份勃勃生机。
往里走,现代的水泥砖墙取代了欧式建筑,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供居民歇息的长椅。
有人在自家门口搭了葡萄藤,结出的葡萄,酸到连最淘气的小孩都不敢吃。但每逢夏日,葡萄藤结成的“顶”就成了最好的消暑方式。
这种历史悠远的乘凉方式,在这个同样古老的里份中,被保留了下来。
坤厚里的面积不小,若能从空中鸟瞰,就可看到一大片四四方方的建筑群。
正是由于坤厚里深厚的历史底蕴,让它成了被保留下来的老里份,让我们至今仍能看到这个百年建筑群,一窥百年前的风情。
/三德里/
▼
在武汉的诸多里份中,三德里有着极高的存在感。
位于汉口车站路附近的三德里修建于年,由大盐商刘镛的次子刘锦堂等三兄弟合资建成。
三德里不仅是汉口现存年代最早的里份,也是最大的里份。它是19世纪末法租界逐步拓展、以及汉口经济繁荣的综合产物。
遗憾的是,如今的三德里,已经失去百年前的样子。
走进三德里,两边的房屋与现代无异,被水泥封住的门很多,搬家公司的广告也打得响亮。
但老式的里份仍然有属于它的东西。
路过这家碟屋,又让人想起小时候去店里租碟看动画片的日子。里份纵然换了面貌,却还是藏着老回忆。
/辅堂里/
▼
和三德里同在车站路上的辅堂里,建筑样式又与其他里份略有不同。
辅堂里是由房地产商——俄商新泰茶厂,买办刘辅堂效仿上海弄堂建造,是汉口早期里份住宅的代表之一。
宽阔的主道路联通着狭窄的小路,这是里份最开始的样子。
辅堂里虽然是老式里份,但周遭有不少生活配套设施,所以比起其他里份,又方便不少。
/同兴里/
▼
同兴里地处洞庭街,原为大买办刘子敬的私人花园,年前后,由周纯之等22人在此建楼形成居民区,以美好的愿望称“同兴里”。建设共历时4年,才于年形成现有的规模。
走进同兴里,只见家家户户门前都种有绿植,私人小店和居民住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十分接地气。
如果说同兴里有什么一眼能认出的标识,那么门前立了孙大圣的咕咕杂货铺一定算一个。
多少人怀着逛同兴里的心思而来,却总会在那家充满各式新奇玩具的杂货铺里迷失了时间。
当然,若是你有心细寻,和民居夹杂着的,还有古着店、陶瓷店等,它们隐匿在同兴里中,只待有缘人轻轻推开那扇门。
当游客们路过那一扇扇或精巧或古老的门时,居民们在做什么?
透过被时间浸染得泛黄了的门帘,我们看得出来,什么都无法阻止武汉人对麻将的热情,这是属于平常老百姓的快意时光。
/泰兴里/
▼
如果你要问,在武汉,除了昙华林和黎黄陂路,还有哪里的气氛比较文艺?大家都会给你指去泰兴里。
位于同兴里隔壁,已经成为文青聚居地的泰兴里,建成于年。泰兴里不大,宽3.5米,长只有来米,一眼可以望到头,却云集了各类宝藏小店。
想吃美食?有;
想占星改运?有;
想喝茶撸猫?有;
想买精致手作?有。
《第一次去泰兴里是种怎样的体验?》
——谢邀,感觉这里什么都有。
泰兴里的道路两旁总是有可人的绿色植物,装点精致的门头是文艺青年的最爱。
抬头一看,除了喝茶还可以占卜,揣着心事的人或许能来梳理一下内心的困惑。灵或不灵,全在于自己愿不愿相信。
这里几乎移步换景,每一个小角落都有惊喜。
(非节假日的)泰兴里比黎黄陂路更安静,实在是适合暂时避世的好去处。
﹎
如果说,高楼大厦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里份,或许是城市记忆的又一种打开方式。
在这个城市历史逐渐消泯的时代,庆幸武汉还拥有里份,在老辈追忆旧时光的同时,小辈也能从那些被时光侵蚀的窗棂上,触摸到时代蒙尘的心跳声。
/
芒果
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