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下午,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校学生会携手资产与后勤管理部与南区食堂,在南区食堂三楼举办了首届“嘉食饺事”活动,共有约80名同学参与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的所有食材均由南区食堂提供,食堂阿姨手把手教嘉人们包饺子,同学们不仅吃上了饺子,暖心的食堂还请到场的所有人吃了汤圆。为了表示感谢,权益仙子为各区阿姨准备了送温暖的贺卡。
阳历12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也被称作“冬节”、“长至节”、“亚岁”。许多地区在冬至都有包饺子的习俗。
在此我们整理出了一份
饺子制法希望热腾腾的饺子陪你熬过漫漫冬日给你带来一丝丝温暖
1准备食材饺子皮、馅(根据自己的口味准备)、面粉2取适量馅放在饺子皮中间不可贪心放多了馅哟,否则饺子皮会撑破的3将面皮对折包好4将包好馅的饺子从两边向中间挤压
直至饺子成型
挤压面皮不可留缝隙5将饺子依次有空隙地排放在盘中后撒上些许面粉撒上些许面粉可防止饺子们黏住
注意不可手抖撒多了哟6可依照喜爱捏成小锁形饺子
或麦穗形饺子
7饺子下锅将饺子轻轻倒入沸水锅中煮至晶莹剔透8饺子出锅食下热腾腾的饺子来抵御寒风凛冽的冬日吧全国各地的冬至习俗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中秋、春节可能是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但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冬至却也是一样重要的节日。让我们一起看看不同地方的冬至习俗吧。
广东传统的老广东人,每逢节日都会炒些大鱼大肉的菜肴朝拜祖先,对于冬至,则更是重视,在这天,老广东人不但做些大鱼大肉的荤菜,还煮些素菜,凑够九碟菜肴,整整齐齐的排放在桌上,还要加上生果、烧酒还有自家做的点心等等,用来朝拜祖先。泉州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之为“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圆”,冬节为“尾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长沙长沙城乡居民习惯在冬至前后制腊鱼腊肉,将鱼肉用盐腌四五天后挂当风之处晾干,然后用木屑、谷壳、橘皮、花生壳熏烤,或挂柴灶上熏烟,至其色金红,叫“冬腊肉”,可贮留至次年夏日不腐。冬至日做霉豆腐,俗称“猫乳”,为长沙地方特产之一。长沙旧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习俗,届时杀猪宰羊,大办“冬至酒”。举行祭祀仪式时,年长者不惜远道跋涉回乡,入祠祭祖。这一天各家还有吃糯米饭的习俗。苏州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北京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福州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南方人则要吃冬至米团。福州称冬至为“冬节”、“团圆节”,在冬至前夜全家围坐搓米时,寓意团圆。搓好之后,冬至早上煮熟,外裹黄豆粉加糖食用,象征好运。出嫁的女儿会在冬至当日送米时回娘家,以表孝心。米时不是糍粑,区别在制作流程。“米时”是将生糯米用磨盘磨成米浆,而糍粑是用熟糯米放到石臼里捣成糊状。山东在冬至这天,山东相当大的一部分地区要吃水饺或者馄饨,有的还要喝酒。据说喝酒是为了暖身子,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因为“饺儿”谐音“胶耳”。山东一些地区普遍有学生拜老师和晚辈拜长辈的习俗,农家有祭祖的习俗。而临沂、邹城、新泰等地有还蒸冬的习俗。台湾各地冬至习俗不一,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海南海南岛汉族居民主要从内地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迁徙而来,继承祖先的传统风俗不尽相同,因此海南部分地区有冬至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要杀鸡、宰鸭,全家族人都回来利用冬至团圆,聚在一块吃团圆饭,团聚祭祖,很隆重,像过年一样。厦门厦门人对鸭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一年四季都在吃鸭,盐鸭、酱鸭、烤鸭、四物炖鸭,冬至吃姜母鸭。一条街只要有一摊卖姜母鸭的店,就整街飘香。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