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新泰特产
新泰美景
新泰生活
新泰房产
新泰医院
新泰新闻

新泰的清代书院

楼德怀德书院

“邹鲁遗风,英贤不绝”的新泰,自古人杰地灵,以柳下惠、师旷、羊续、羊祜为代表的文化政治巨人,更使新泰播下了“读书治国平天下”的种子。在“鲁人皆好学”的精神旗帜的招引下,新泰青云书院、敖山书院、平阳书院与泰山脚下的泰山书院、徐公书院、岱麓书院、怀德书院等交相互映,培养了一批学风严谨、成就卓越的治国安邦之才,在新泰文化史和政治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从袁名曜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到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是、天下事,事事关心”,再到曾国藩的“涟水湖山俱有情,其秀气必钟英哲;圣贤豪杰都无种,在儒生自识指归”,我们看到了古代书院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独特的、散发着本土文化气息的活生生的痕迹,这种轨迹不应该像飞机在天空飞行拖过的白线随风飘散,他应该给我们一种启发,并且与现代教育相融合,这应该也是一种继承。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新泰的清代书院吧。

一、未名书院

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它产生于唐代,到明、清两代已达到日臻完善和鼎盛时期。刚设立之初,书院一般由官方设立,主要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也就是说,书院是一个编辑刊印经书子籍的学术机构。但发展到宋代,乡有校、党有痒、里有塾的教育格局日臻完善,书院演变为民间聚徒讲学的一种教学组织,该组织当然仍以教徒考取功名为主旨,但其学术的氛围已经崭露头角,其时最有名的有白鹿书院、石鼓书院、应天书院和岳麓书院,后世称之为“四大书院”。

新泰设立书院在康熙朝以前,已经缈无可考,但《新泰县志》中载“国家设学官,各省、府、州、县复置书院,培养人才致详致备。新邑(新泰)设两斋教士,志载,元以来皆有书院,山长一人。”可见新泰设立书院的历史也由来已久。

康熙己未年,邑候宗之蟠在县衙的东南侧设立书院,乾隆四十九年修的《新泰县志》载:“阅百年,仅存其址。”没有书院的名称保存下来,但这也为我们研究新泰书院提供了一鳞半爪的可贵资料,尤其是邑候宗之蟠的资料尤为详尽。宗之蟠,字旭生,号玉崖,别号意园,祖籍是四川叙州府宜宾,他是在江西南昌出生,副贡,即由乡试取入副榜。曾任广西宜山县令,治县有方,尤其是在治安上屡建奇功,在康熙己未年为新泰知县。宗之蟠是科举出身,对学校非常重视,下车伊始便购民宅十余楹为义学。对于宗之蟠,《新泰县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莅任五载,为数十年循吏第一。士民建讲堂于义学之后祀之。戊戌堂成,甘露降于县署,阶下灵芝生,皆以为德化所致。”文虽夸张,但宗之蟠在己未大饥之年,历请赈济,开库放粮二百余石,又给牛种,减轻百姓的徭役,的确做了不少于民有利的事,在戊戌年他新任冀州知州,官至兵部郎中。他所创立的义学即书院,为后世开创了一个楷模,我们姑且称之为未名书院吧!

二、青云书院

“青云书院”这是新泰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称记载的书院。乾隆壬辰四月,胡叙宁任新泰县令,他自辑银六百两置地建立了青云书院。书院的院门三间,由院门至屏门二十余步(合尺,40米),东西十二步(72尺,24米),其内植数十棵松柏。在讲堂前,用山石垒砌的假山为整个书院增添了学术和艺术融合的氛围。讲堂后的三间,为山长(校长)住所,在山长住所的东侧有十间瓦房,四间草房,这就是学生的教室了。在书院东侧有一块空地,可以作为园圃,书院西侧空间较小,故而植上了几棵树。这就是最初的青云书院的布局。

山长,即相当于现如今的校长。山长需为知识渊博、有功名、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充任。当时青云书院的山长为牛士范。牛士范,字正儒,号椿园。他以孝双亲、广交友而出名,同时喜欢读书,对经史颇有研究,早年求学于泺源书院,在泺源书院科岁试时,十几次夺得第一名,在乾隆葵酉年为拔贡,从此以教书为职业,在泰安、肥城、沂水的学生多达几百人,而且许多成为知名人士,泰安知府朱孝纯曾延请他参加《泰山图志》的撰写。正是由于牛士范的名声和知识,在丙申年,胡叙宁将他聘为青云书院的山长。史载:(牛士范)家居尚礼教,务实学,言动必尊古训,第侄辈咸师事焉。终日危坐,手不释卷,精造八家文及诸名家制艺,俱详加注解,已成帙未授梓而逝,士皆惜之。从这段文字来看,这位山长,是一典型冬烘先生,在他的倡导下,我以为只会培养出八股学生,而不会造就出独抒性灵,我手写我心的真正治国兴邦的人才。

再说一下胡叙宁。他是湖南清泉县人,在乾隆二十七年由举人而成为县令。这位胡县令,由举人出身,自知求学不易,因此在任期间,广泛培植人才,注重农业发展,任新泰县令五年,最后死在任内,其为官清廉,死后行囊空空,在其灵柩回湖南时,新泰百姓流泪相送,可见是比较得民心得一位。

胡叙宁在青云书院创建之初,曾作《青云书院碑记》:

青云书院碑记

余至新泰之三日,谒文庙。询县之义学,佥曰“无有“。既而考诸邑乘,有宗公之蟠曾捐俸立义学于县治之东,不数十年,而已变为丘壑矣。今其碑石犹在,访诸当年遗址,罕有存者。夫学,人文之艺圃也。古者立学设官、庙祀孔子,而学既附焉,左右斋房皆有讲堂学舍,士人鼓箧孙业,歌风肆雅,以希圣希贤为己任。一堂聚首,亲师取友,所有收丽泽之益也。今新泰义学无有,亦安望其文才之振兴欤?余思教学必得其地,而董率必得其人,得其地则高明正大,可收升堂入室之效;得其人则严惮切磋,各受师严道尊之益,用是兢兢慎重。阅览署东,椐百余丈有梁生谘、赵生湘等基地在学宫后,爽垲宽闲,实为义学善地。谋之二姓,愿捐诸公,毫无吝啬。爰筮吉卜筑倡为经始之谋。时值年谷顺成,民之乐捐者约二百金有奇,更为之设法捐备所不足者,余亦为捐廉俸,以助盛事。起于乾隆壬辰岁之十月,阅葵巳五月告成,以膏火之资募之士民,勒碑于壁,以垂不朽。约共费八百余金。书院成,中为讲堂,堂后三间:东曰“进德斋”,西曰“修业斋”,共十四间,两廊环以墙壁。规模宏广,可谓得其地矣,亦不患其无人矣。古称“师道立而善人多”其在斯欤?

三、敖山书院

由于书院赖以民间集资以维持,膏火多则邀师招徒亦众,反之则生存成为问题,尤其是在新泰这样以山区为主,百姓生活较困难得情况下,史载:“康熙乙巳春大旱,麦尽槁。”“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夏,蝗损禾。三十二年葵酉四月雪,夏大水。”“雍正元年春正月,地微震,夏旱,蝗,无麦,四月雨雹,饥;雍正八年庚戌夏六月淫雨,四产被淹,大饥。”“乾隆戊辰春,大饥疫。”从以上这些看似简单实则以血泪写成的文字来看,新泰在清代丰年无多,也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书院的没落也就不可避免了。

青云书院在胡叙宁死后,署理邓公希就以胡叙宁在世时有亏项为名,将青云书院膏火全部入公,青云书院也就名存实亡了。

但中华文明能源源不断传承五千年,尤其是中华文化能一脉相传,期间播火者的功劳大矣。乾隆四十八年葵卯二月十日,在新泰书院史上又是一件大事,新县令江乾达走马上任。江乾达,福建上杭人,举人。他到新泰后,发现原书院的房舍都在,而且基本完好,但书院已是人去房空,荒草遍地,一派萧条。这本是书声琅琅,教书育人的圣地,为何落得如此这般光景?随后的调查,此公什么都明白了,书院没有资助,无力延师授徒,加之年年歉收,读书已经成为奢侈的梦想。“然骤进饥寒之民而责以诗书,鲜不疾首,以为此不足以活我而不为;即幸而饱暖,而肆业无其地,史儒无其人,岁俸月廪无其资,亦往往言及读书而多所畏苦。”江乾达发出了“嗟乎!世鲜学道,君子知务本者,出而为良有司,将斯民求保身命之不暇,而何瑕及于诗书?”的感叹。于是,在甲辰年,他捐出了自己的廉俸,聘请牛士瞻为山长(乾隆己亥举人),山长的薪水皆出自捐助,贫苦的学生供之以米,让其饱腹,专门加设一名门役,每年的薪水为米三石六斗,并且闰月另加,这样从人事和经济上使书院焕发了生机。为提高教学质量,江乾达每月都亲自到书院了解教学情况,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有时亲自命题,第二天交卷,由他亲自阅卷,优秀的文章进行奖励,作为一县之长,能做到这种程度,可见他用心良苦。

江乾达才华横溢,满腹锦华,在新泰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咏山水诗词文赋,其中最著名的为《平阳八景谱调浪淘沙》,分别为:新甫拥翠、汶水拖兰、敖山削壁、龙池秋月、暴书古迹、灵槐复荣、云山法云、古泉连珠。其中在“敖山削壁”中,他写到:“平地一峰寒,矗立云端,朝倾仙掌暮弹冠。一片石城清不断,天外奇观。本字岂磨刊,洞里霞餐,饶他风翥也龙蟠。峭壁千寻高不及,帜树文坛。”写出了敖山的险、奇,令人神往。还有一首《游敖山》

游敖山

悬崖古洞锁深烟,步到敖山便是山。

莫把青云来易字,好从新甫去修禅。

石擎僧院凌天半,风扫松花落树巅。

泰岱尊严凭仰止,岹峣道岸信无边。

不仅江乾达对敖山情有独钟,当时的学宪赵佑,对敖山亦是另加青眼,他还和好友陆耀及江县令就敖山风光依韵奉酬:

敖山道中简学使赵公

陆耀

一峰秀出翠云堆,使者经临眼倍开。

泰岱儿孙千百辈,独标麟角是真才。

赵佑奉酬三首

其一

百里遥看髻一堆,到来削壁倚云开。

名山自具岩岩象,漫诩青云未尽才。

其二

无端孤闷易成堆,每到佳山意暂开。

今日敖阳惭胜具,缄题空枉士衡才。

其三

乍捧云盏锦作堆,尘怀倦眼一时开。

为霖比拟山孚泽,珍重君才讵易才。

赵佑还作过一篇《敖山记》,对敖山做了诗情画意的描述。正是对敖山的这种崇拜和喜爱,江乾达及赵佑商议将书院易名为“敖山书院”,这是新泰清代书院生命的第二次复活,以至泰安知府江逵达及各级官员到新泰时都亲自到书院参观,有的甚至在书院住宿,可见当年书院的兴盛,对那些科举出身的官员,到达这样一个环境幽雅,学术氛围浓厚的场所,必会“宠辱皆忘,其喜洋洋者矣。”由衷叹道“新,小邑,得此,庶文不振?”

在书院重建以后,山长牛士瞻专门写了一篇《书院兴废记》,对新泰的书院做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梳理。

书院兴废记

国家设学官,各省、府、州、县复置书院,培养人才致祥致备。新邑设两斋教士。《志》载,元明以来皆有书院,山长一人。

国初,邑候宗之蟠创书院于县属东,阅百年,仅存其址。乾隆壬申,张公师赤文自任。乙亥,延莱芜张孝廉湘就羊流公祠授生徒一年,以艰去,后遂止。壬辰四月,胡公叙宁由利津盐大使授新邑,修学宫既竣,于学宫北自捐银六百两置地建书院,额曰“青云书院”。院门三间,由院门至屏门二十余步,东西十二余步,地宽敞,列柏树十。入为讲堂,以在学宫后,额曰“仰止堂”;堂之前,缭以环墙嵌石,为邑人捐资供膏火题名。最后书院三间,为山长住所;室东瓦房十间,草房四间,为诸生肆业房;院东地可开圃,院西稍隘,可种树。新邑科日久疏,书院成,丁酉,己亥二科领乡荐者二人。胡公以疾终于官署。乾隆四十八年葵卯二月十日,江公乾达授新邑,阅城拜庙讫,至书院,见堂室廊庑俱在,独少肆业诸生。询得其故,欲设法营膏火,会岁歉难遽办。甲辰,捐廉俸,延士瞻为山长,薪水皆备自官,诸生贫者给米。门役一人,岁支米三石六斗,闰月有加。每月科士亲至院,局门命题,翌日发案,优等奖赏。上宪道经新邑者,访闻而嘉予之。叙学宪赵鹿泉(佑)易院额曰“敖山书院”,作敖山记,勒石于院。是岁江公重修县志,嘱瞻同加辩辞。瞻自惭学业浅陋,因并序书院兴废之由,以资诸同志云。

敖山书院自乾隆四十八年葵卯()年修建后,直到嘉庆戊辰年再次加以修葺,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在风声、雨声和读书声中又倾废了。此后一废就是六十年,这六十年中,中国得最高统治者也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可以说在道光、咸丰两朝,新泰的书院名和实都消亡了。查《新泰县志》“选举”部分,在嘉庆朝没有出过一个举人,这当然不是书院废圮所造成的主要原因,但归为原因之一是不言而喻的。

四、平阳书院

书院的命运与当地政府的主要决策者息息相关,没有决策者的倡导和支持,书院就像一棵芊芊细草,度过一个炎热的夏季是不可能的。同治六年(),李溱成了新泰的县令,自李溱之前江乾达之后,新泰先后换过六十二位县令,这六十二位县令都与书院无缘。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李溱如同江乾达一样,在到任的第二年就考虑到科举与教育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问膏息则侵蚀无征,求基址则占据几失,笃生纵有多采,造就竟无片地。迩来科举乏人,得毋以此?”此言一语中的,没有校舍,没有教师,何谈育人。只有“教化即行,政简刑措,天下之大,一邑之小,家习礼乐,户敦诗书”才能“彬彬然盛矣”。

李溱对创建书院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在刚上任得第一年,李溱没有立即兴建书院,他深知,兴建书院须从民年间集资,需从长计议,直到己巳年()当时新泰的社会治安及经济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尤其是近两年粮食丰收,为创建书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召集当地城乡绅士,商议重建书院一事,自己首先拿出俸银一万钱,众乡绅都纷纷解囊。这一次重修他办的比较老道,首先找到原书院的房地契,谕令占据者全部搬出,明确书院四至,然后推选几位廉洁公正、德高望重的名人总理修建书院一事,并提出具体要求“但朴毋华,克期竣事”。正是由于资金充足,加之用人得当,书院在四个月内全部完工,讲堂、讲舍、大门、围墙全部修葺一新,完工后,他还将捐资数目和开销全部公之于众。为长远计,他还吸取历届书院废圮的教训,逐步筹措足够的资金供书院开销,建立严格的膏火章程,专人管理,同时将书院命名为“平阳书院”,用李溱的话说“以示复新之意,非敢示创也”。

平阳书院一直延续到光绪十七年。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采纳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下诏将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走完了近千年的曲折历程之后,最后汇入近代学校教育的洪流之中。

无论是青云书院、敖山书院还是平阳书院,都与新泰美丽的自然风光紧密相联,我们由此而想到宋代泰山学者孙复与石介在泰山创办的泰山书院。其实,新泰的历代书院主要活动同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游社会名流和地方名士,争取各种支持。正如前文所讲到的,敖山书院就多次接待过高级政府官员,这对促进新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都是无可估量的。

二、招徒授业。书院的兴起,是科举制度的必然产物,聘选知识渊博的名人担当教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例如,李清濂,字少白,举人,博稽群籍,于泺源书院肆业,在新泰授教,成就非凡;郭眷庭,新泰羊流人,学有渊源,能以古文为时文,析理迥出凡辈,作文不是修饰,但天然古朴,有奇气,当时在敖山书院授课,深得学生爱戴。

新泰书院为清代普及教育、培养人才铺就了道路,虽几经沉浮,兴衰与消歇交替,但在兴儒学、活跃学术空气,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寒门子弟有了上学的可能,使平民看到了知识的曙光,拓宽了选拔人才入仕的范围,无疑是有极大积极意义的。

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朱江峰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天津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taishizx.com/xtmj/236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