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通讯员孙恺琳记者侯海燕
7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从泰安市统计局了解到,1至2月份,泰安市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2亿元,同比增长43.5%;资产总计亿元,增长11.4%;实现营业利润1.7亿元,增长.7%;应交增值税.1万元,增长16%;税金及附加.8万元,增长5.7%;应付职工薪酬7.6亿元,增长30.9%;期末用工人数6.1万人,增长4.8%,为全市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撑。
1至2月份,泰安市经济加速回暖,规上服务业十大行业门类均呈2位数以上增长态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贡献率最大,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占全部规上服务业的34.2%,同比增长34.4%,对规上服务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9%,在十个门类中排第一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实现营业收入均过亿元,分别为6亿元、5.9亿元、3亿元和1.6亿元,同比增长53.4%、34%、43.4%和31.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增长迅速,分别同比增长70.2%和81.2%。受就地过年等因素的影响,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回暖趋势加速,分别增长2.9倍和15.4倍。
泰安市涉及规上服务业的6个县市区、2个功能区均实现正增长。从收入总量看,泰山区规上服务业收入总量最大,1至2月份实现营业收入12.7亿元,占全市规上服务业的43.5%,同比增长31%。其后是泰安高新区、新泰市和肥城市,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3亿元、3.7亿元和3.1亿元,分别占全市规上服务业的14.7%、15.9%和10.6%,以上县市区合计占比84.7%。从收入增速看,受新增单位拉动等因素的影响,泰山景区、宁阳县、新泰市增长最快,分别增长6.9倍、1.7倍和1.1倍。总体来看,县域经济加速增长,收入集聚效应愈发明显。
1至2月份,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凸显,新动能茁壮成长。全市规模以上现代服务业企业共家,占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的78.6%;实现营业收入23.8亿元,占规上服务业收入总量的81.5%;实现利润总额1.9亿元,增长1.5倍。其中,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撑起“半壁江山”,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5亿元,增长14.3%。
1至2月份,从规上服务业企业对本季度营业收入的评价看,服务业经济景气指数向好,企业对下季度预期乐观,77%的企业认为本季度营业收入与年同期相比“增加”或“持平”,83%的企业认为本季度营业收入与0年同期相比“增加”或“持平”。一份对下季度本企业经营状况的合理预期的调查显示,一季度规上服务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和%,分别比上季度提高9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景气指数较高,分别达到%、%、%和%,企业对下季度本行业经营状况的预期较为乐观。
虽从整体数据来看,1至2月份,泰安市规上服务业呈现良好回暖态势,但依然存在资产负债率较高,成本费用攀升、面临资金紧张,企业恢复进度较慢等问题。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受疫情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艰难,大部分企业面临资金紧张问题。具体数据来看,1至2月份,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成本22.4亿元,同比增长44.2%,占营业收入的76.7%,成本利润率为7.9%。此外,受疫情好转、基数效应和政策等因素影响,1至2月份,全市规上服务业主要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但与年同期相比,部分企业收入水平还未达到预期。调查显示,24%的企业反映营业收入比年同期有所减少,主要集中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尽管国内疫情基本好转,但消费者消费意愿不强,服务业市场尚未完全回暖。”泰安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建议,泰安市可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加大财税支持等措施,着力破解企业发展瓶颈,推动服务业有序发展;创新举办多元化促消费活动,支持“互联网+服务业”发展模式,培育发展新业态,挖掘内需市场新潜力。同时,他还建议泰安市强化创新引领,瞄准科技发展最前沿的发展新方向、新动态,研究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催生的高估值新型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