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利,男,汉族,年3月生,山东省新泰市青云街道管家洼村村民。
30多年来,赵利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水上救援,成功救起16名落水者,成立公益救援中心,积极参与水上救援任务,点亮别人的生命之光,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青云湖边的“生命守护神”。赵利受当过海军的父亲影响,从小乐善好施、热心助人,并且练就一身游泳的好本领。第一次救人是在年冬天,有名儿童和伙伴打闹时不慎落水,赵利一个猛子扎进去,最终将孩子托出水面。最危险的一次是在年腊月,一名妇女投湖轻生,当时风大浪急,很快被冲离岸边10多米远,生命危在旦夕。赵利来不及脱掉棉衣,立刻跳进冰冷湖水中施救。落水妇女死死抱住他,再加上自己的棉衣吸水之后变得更加沉重,二人处境都很危险。就在生死瞬间,他拼尽全力将轻生妇女推上岸。由于体力不支、全身冻透,赵利上岸后瘫倒在地,被村里人抬回家里。当天夜里,他就发起高烧,打了好几天吊针才慢慢好转。“只要有人落水,我就会救,不图别的,就图个心安!”一次次挺身而出,一次次奋不顾身,多年来,赵利救起落水的老人、妇女、儿童等16人,义务参与打捞溺亡者40多次。每当提起赵利,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在多年救援实践中,赵利认识到,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规模化、专业化才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年8月,他组织一批水性好的爱心人士,成立同舟公益救援中心,购置快艇、救生衣等器材,协助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水上应急救援等服务,宣传普及预防溺水知识和自救施救技能。如今,救援中心已发展到多人,7次参加水上搜寻救援行动,协助寻找33名意外走失人员。在赵利言传身教下,儿子主动加入救援队伍,妻子热心公益、勤俭持家。赵利见义勇为的英雄壮举和可贵精神,涵育着家风家教,传递着社会正气。赵利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路兴路路兴路,男,汉族,年2月生,山东省济南信息工程学校学生。面对居民楼突发火灾险情,路兴路临危不惧、果敢处置,冲入火场救出82岁老人,一边拨打火警电话,一边挨家敲门疏散,为整栋楼的居民开辟一条生命通道。年4月14日6点30分左右,路兴路在睡梦中被刺鼻气味熏醒。警觉的他马上起床,沿着气味寻找,发现股股浓烟不断从对门邻居家冒出。失火了!路兴路心中一惊,邻居是一位独居老人,老人这时在哪里?会不会有危险?来不及细想的他,义无反顾地冲进老人家中。只见厨房燃着熊熊大火,一阵烧焦味道扑面而来,还听到老人微弱的呼救声。“救人最重要!”他用最快的时间将老人转移到安全地方,顾不得歇一口气,又马上拿出手机拨打火警电话,清晰地报告火灾地点和火势情况。紧接着,浓烟越发强烈,整个楼道都灰蒙蒙的,能见度极低。由于是早上,楼里大部分居民还没有起床。想到这里,路兴路又转身冲进楼道中,挨家挨户敲门。“着火了!着火了……”整栋楼响彻着他的喊声。他一边敲门,一边为居民安排逃生路线,大声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有序疏散。最终,楼里所有居民全部转移到安全区域。消防车赶到现场后,路兴路顾不上疲惫,向消防员简要说明情况,指明着火的具体楼层位置。最终,大火被扑灭,大家平安无事,路兴路默默离开现场。“感谢路兴路同学在面临危险时,能够伸出援手,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事后,被救老人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那一刻,我没有纠结和犹豫。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我还会做出同样选择!”路兴路说。这次烈火营救不是偶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并不是他一时冲动。在学校,他品学兼优、遵规守礼、乐于助人、热心公益,是老师的好助手、同学的好伙伴。看到同学有困难,他总会伸出援手,帮助别人却从不张扬。在家中,他孝顺长辈,是父母的好孩子。路兴路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称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2人)陈淑明陈淑明,女,汉族,年11月生,山东省乳山市崖子镇申家村村民。陈淑明用超越血脉亲情的母爱,先后哺育2名解放军后代,被誉为忠心向党、诚信守诺的“红色乳娘”。在战争革命年代,牟海县(今乳山市)一带有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她们用无私大爱,养育名革命后代,用行动践行“人在孩子在”的庄重誓言。陈淑明是如今还健在的4位“红色乳娘”之一。年,刚生下二儿子、正处于哺乳期的陈淑明,接下她哺育的第一名乳儿,名叫国军。孩子的父母要奔赴朝鲜战场,只能忍痛将孩子交由别人代养。那时,陈淑明一家生活十分艰苦。但她觉得,孩子父母为我们保家卫国,为他们养育后代是自己的责任,绝对不能辜负这份信任。“放心吧,我会好好抚养他!”陈淑明郑重承诺。陈淑明的奶水不足,同时哺育两个孩子很困难。她狠下心,给仅两个月大的二儿子断奶,送到娘家让母亲抚养,自己专心哺育乳儿。虽然生活条件不好,可家里的每个人都很疼爱小国军。那时候,芋头都是稀罕物,偶尔吃一次,大儿子都会主动跟小国军说:“你吃瓤,我吃皮。”在悉心照料下,小国军逐渐长得白胖起来。3年后,小国军被家人接走。年,陈淑明的女儿出生不久,又迎来第二个乳儿雪梅。小雪梅的父母因部队命令,要一同离开。因孩子尚小、无法随行,就交给陈淑明抚养。陈淑明像上次那样,给女儿断了奶,把不多的奶水留给小雪梅。又是3年后,健健康康的小雪梅被亲生父母接回家。哺育乳儿时,陈淑明待他们比亲生孩子更珍爱。现在,他们长大了,她说,你们好好的我就心安了!如今,住在北京的雪梅常来看望陈淑明。3年哺育,一生惦念。她用诚信大义,让红色基因世代传承,让大爱精神盎然绽放。陈淑明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称号。谢立亭谢立亭,男,汉族,年1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阜桥街道牌坊街社区居民。谢立亭退休后,继续践行“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誓言,将对党的庄严承诺融入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之中,自创“红色三宝”宣讲模式,被誉为退休不褪色的“红色宣讲员”。谢立亭将忠诚于党的事业、宣传好党的政策,作为始终不变的追求。年,他退休时,被社区聘为义务宣传员。“退休不褪色,我要成为一名优秀夕阳红队员,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他在日记中写下誓言。20多年来,为当好“红色宣传员”,谢立亭反复摸索实践,总结出群众喜爱的三件宣讲“法宝”。第一件是“红色名片”,正面印着宣讲内容,新鲜、好记、更好保存;背面是他的有困难找社区,需帮助找谢立亭。第二件是“红色小册子”,他紧密联系群众、贴近生活、结合实际,把自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体会写出来,汇编成册印发给大家。第三件是“红色歌曲”,用群众喜欢的歌曲作为曲调,填上自编宣讲词来演唱,通俗易懂的歌词,耳熟能详的旋律,使宣传更有激情、更有感染力。多年来,谢立亭共印制“红色名片”多种,发放“红色小册子”6万多册,创作“红色歌曲”多首,写出80多万字讲课材料,到企业、学校等单位宣讲多场次,用实际行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誓言铮铮如钢,初心坚若磐石。多年忙碌在基层宣讲第一线,使谢立亭患上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的心脏病。但是,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诺言,不知疲倦地奔波在理论宣讲、服务群众的道路上。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年,牌坊街社区成立“谢立亭党小组”,后来发展成为“谢立亭正能量宣传党小组”,组织离退休老党员参与社区事务,开展百姓宣讲,弘扬社会正气。目前,“谢立亭党小组”在任城区已发展到多个,成为活跃在社区里的亮丽风景线。谢立亭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山东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2人)
王传喜王传喜,男,汉族,年9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任职20多年来,王传喜坚守农村广阔舞台,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带领党员群众攻坚克难、脱贫致富,把贫困落后村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被誉为“乡村振兴领头雁”。带领贫困村脱贫致富。20多年前,代村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王传喜上任后,立志要拔掉穷根、摘掉穷帽。面对近万元村集体负债、张法院传票和村中诸多矛盾,他迎难而上,抓治安、整村容、还债务、发展集体经济,壮大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商贸物流、建筑装饰、教育医疗、节会展览等主导产业。最终,硬是把一个贫困落后村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年,村集体各项产业总产值36亿元、纯收入1.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万元。帮助更多人摆脱贫困。王传喜带领代村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先富带后富,同走富裕路”火热实践。建设“帮扶农户科技致富养殖小区”,为多家养殖户搭建致富平台。建设代村商城,实施优惠政策,支持创业者零风险起步,带动近万人就业。捐助资金万元,帮扶14个村庄规划和开发建设16处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基地。建设4座生态科技型冬暖温室,每年收益24万元,全部用于帮扶贫困户,惠及8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建设“印象代村”,采取“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发展夜游经济,带动就业创业,惠及12个乡镇多个村的1.1万多名贫困群众。探索好经验扶志扶智。王传喜不断摸索创新,总结出“四个坚持”脱贫致富工作法,让贫困户稳定增收,大大降低返贫风险。坚持党建引领,突出支部共建、党员结对。坚持技术扶持,建设“新农人培训中心”,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万多人。坚持细节关心,为进城创业就业人员解决孩子上学难问题,实现凭工作证明、营业执照就近入学入托。坚持经验共享,王传喜带着经验走出村庄作报告、搞培训,谈脱贫心得,传扶贫办法。王传喜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山东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张连钢张连钢,男,汉族,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张连钢坚持自主创新、科技报国,带领团队锐意进取、集智攻关,破解技术难题,构建技术标准,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敢于担当,立志科技报国。38年来,张连钢扎根港口一线,刻苦钻研、专注创新,立志改变技术落后旧面貌。年,青岛港决定筹建全自动化码头。当时,虽然正处在肺癌术后康复期,但张连钢没有被病魔打败,毅然挑起重担,紧紧抓住这个科技报国机会,并且向公司表达决心:依靠自主创新,建设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面对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境况,张连钢带着重病之躯,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使命感,带领团队迅速展开科研攻关,全力推进自动化码头建设工程。他白天奔走在土建、供电、信息系统等施工部位查看进度、解决问题,晚上牵头搞科研。其间,无数难题接踵而至。特别是自动导引车控制系统,数月攻坚不下。张连钢激励团队,不能退缩、坚决拿下!经过不懈努力,研发出无限续航、一键锚定等世界领先技术成果,成功攻克难关,为自动化码头自主创新迈出关键一步。年5月,码头一期投产,创下世界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效率最高纪录。他带领团队,用3年半时间就完成国外常规8到10年建设任务,助力创建智慧港口建设运营“中国方案”。自动化码头二期工程建设中,张连钢没有简单复制一期方案,而是选择精益求精、另辟蹊径。他组建9个突击队,带领团队夜以继日、连轴奋战,升级核心系统多次,优化功能0多项,确保二期工程顺利投产运营。随后,他又主持推出“氢+5G”等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为全球港航业打造中国样本。自动化码头投产运营以来,张连钢带领团队6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平均作业效率超过全球同类码头。他还主持完成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授权专利40项,参与制定行业、团体标准3项,“连钢创新团队”荣获“时代楷模”称号。张连钢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道德模范、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2人)班书举班书举,女,汉族,年3月生,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梅家埠街道玉河村村民。20多年来,班书举先后将丈夫大哥、二哥家的4个孩子带回家中抚养,丈夫去世后,一个人撑起这个大家庭。班书举与丈夫结婚不久,平静的日子就被接二连三的意外打破。丈夫的大哥大嫂因病先后去世,留下一个10岁的女儿无人照料;丈夫的二哥身体不好,二嫂精神失常,常年服药维持,两人没有能力抚养孩子,他们的3个孩子从出生起,就被班书举抱到自己家中抚养。年,班书举的丈夫在工地打工过程中遭遇意外,不幸离世。从此,班书举独自抚养孩子们,这一坚持又是10年。在村民看来,她就像铁打的,春夏秋冬、白天黑夜,看到的都是她陀螺一样忙碌的身影。大哥、二哥家的孩子都叫班书举“妈妈”,她不分亲疏,与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都是一碗水端平。尽管家境不富裕,但她对孩子们的爱从不打折扣,总是尽心尽力操持孩子们的生活。要省钱给孩子们上学,她一件衣服一穿就是好几年,吃一个馒头就能撑一天。对待孩子学习,班书举丝毫不马虎。她告诫孩子们,不论何时何地都要以学习为先。不管自己承受多大委屈、遇到多大困难,班书举都坚决保障孩子们完成学业。虽然生活很困难,但她总是教育孩子要自强自立,不能随便接受别人馈赠,更不能随便伸手向别人讨要,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创造。她还教导孩子们要懂得分享、学会感恩。在她教育下,孩子们都特别懂事,理解妈妈的辛劳付出和良苦用心,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他们都爱着妈妈,也爱这个家。班书举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称号。徐秀玉徐秀玉,女,汉族,年6月生,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城阳村社区居民。近半个世纪,徐秀玉悉心照顾年迈婆婆,是远近称赞的好儿媳。年,徐秀玉嫁给丈夫袁以松。结婚时,两位大姑姐早已嫁人,丈夫又常年务工,她为打消丈夫一家后顾之忧,主动承担起照顾婆婆的重任。46年间,她悉心照料婆婆,体贴入微、无怨无悔,从没和老人家红过脸。几十年如一日,徐秀玉每天早早起床,帮婆婆洗脸梳头、整理衣服;照顾老人口味,变着花样做可口饭菜;每个天气晴好的日子,社区居民都能看到一对幸福的身影,那是徐秀玉陪伴婆婆在楼下晒太阳;婆婆因为严重驼背,经常腰酸背痛,她常备热水袋和抱枕,侍奉左右、按摩理疗,随时缓解婆婆的病痛……年,岁的婆婆生病住院,病情一度恶化。医院下达病危通知,建议保守治疗。婆婆住院期间,她寸步不离、精心陪护。在医院无法继续治疗的情况下,徐秀玉没有放弃希望,与家人慎重商议后,带婆婆回家休养。为更好加以照顾,她跟婆婆同睡一张床,24小时随时看护,常常忙碌一整天,睡不上个囫囵觉。3个月后,婆婆奇迹般恢复健康。从不能翻身到下床如厕,再到与全家围桌吃饭,老人家的精气神越来越好。徐秀玉的孝心孝行带动一家、示范一方。儿女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养成孝老敬亲、和善为人的优良品行。街坊四邻都以徐秀玉和她的家庭为榜样,传递着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徐秀玉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称号。来源:文明山东新闻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王雁彬
最新看点:
城里人涌进小山村泰安网红“老井”带火“五一”乡村游
新泰这两人已投案自首!
紧急提醒!多人中招!几乎每家都有
优秀!新泰市拟推荐为全国示范!
优秀!新泰这些学子通过北大、清华审核!名单正在公示?→
紧急提醒!新泰人注意这条短信!假的!假的!假的!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