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于莹
编辑
刁博雅
摄影
王泽中、王金奎
“优等,优等,优等……”这是来自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的一段经典独白,影片中的主人公瓦西里耶夫娜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她对学生的爱与热忱使其桃李天下,也让一代人为之投身教育事业。而彼时的山东省实验中学教师邵丽云也被这位女教师的不凡精神所感染,那颗儿时就已埋下的种子也因此生了根,“成为像她一样的老师”成了她的理想。当理想变成现实,她从初登讲台“一口气”讲完一堂课的青年教师慢慢成长为有着自己教学特色、能够陪伴学生一同成长的良师益友。其蜕变的背后,是她从业三十多年来不变的初心,就如她所说的一样“教学工作应是长教常新,而教师则是学生前行道路上手持一抹微光照亮学生学习奋进之路的引导者。”本期齐鲁名师,带你走近这位对教学常怀敬畏,常保激情的“引路人”。初出茅庐
“格子裙、学生头,刚出现在学生面前就引来一阵窃窃私语。”这是邵丽云记忆中初入课堂时的场景,那时的她青涩的像一张白纸,甚至还会因为紧张而不敢尝试与学生互动。“怕落下知识点,也怕有学生打乱自己的讲课节奏。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好像都没喘气。”尽管在课前做足了准备,但还是因为实战经验不足而少了些“老教师”的自如。课后,看着学生们有些怪怪的表情,邵丽云难免沮丧。在同事的建议下,她试着去和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听课感受。“讲的太快了老师,像机关枪一样。”听到学生们这样的反馈,邵丽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体会到“一堂好课不只是停留在不出错的讲完,上好课需要研习的智慧”。从那以后,邵丽云开始不断地练习,她先是把讲课内容全部落实到纸上,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推敲、消化,语速快了便照着镜子一句一句的慢慢说,更是不间断的听了五年老教师的课。“最初谈不上什么教学艺术或方法,就是不出错。但在不断地磨课、听课、磨课、听课的过程中也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风格,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当提到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份职业时,邵丽云脸上有着的是不同于谈到学生时的柔软,而是带了些坚毅。“儿时就埋下了这颗种子吧。”邵丽云回忆道,学生时代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也因为老师的一句“这孩子爱学习,长大一定能是个好老师”而有了这个梦想。真正使她坚持梦想的则是因为一部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那时的邵丽云被影片中女主人公瓦西里耶夫娜对学生的爱与热忱所感动,“成为像她一样的老师”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当梦想变成现实,她珍惜,也知足,更是在陪伴学生成长的同时遇见了更好的自己。走近学生,便要“成为”他们初登讲台时,邵丽云常被一帮男同学追着问问题,为了不被问住,她时常看书查资料直至深夜,上课之余便在办公室拼命解题。再后来,毕业多年的孩子们回到学校,再谈起那段经历时,他们笑称“那时的我们几个都以能找到让老师解不出的问题而骄傲”。这些看似是孩子们年少时期的顽皮行为,但在邵丽云那里却变成了宝贵的财富,她说:“印象很深,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刁难’才是使得我能够快速的成长,非常感谢他们,正所谓教学相长嘛。”对邵丽云而言,教学工作应是常怀敬畏,常保激情的,对待工作长教常新也成了她这么多年的工作信条。“做老师已经有38个年头了,一直想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教师。”每一届的学生不同,老师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心境也会不同。当一名教师能够自如的掌控课堂时就会开始注重学生们的心理教育,而这也成为一名教师成熟的标志。大学时代的邵丽云很喜欢看书,也曾调侃自己虽然文学功底没有多大长进,但却开阔了视野、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以至于在成为教师之后,开始有目的的去阅读一些关于教育的书籍。在成为班主任后,随着身份的转变,为了和学生共同成长,邵丽云开始尝试与学生共同阅读,在阅读中深度思考问题。在她眼中与学生们最好的相处状态便是亦师亦友,为了更好的了解他们,她也会看看动漫,读读郭敬明的小说,了解了解体育赛事,也会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