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在济南召开《山东省社会信用条例》专题培训现场会。本次专题培训会采取“主会场+视频分会场”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会议邀请了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山东省司法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就《山东省社会信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有关内容进行解读。新泰市作了典型发言。
具体经验做法如下:
以信用促发展
优化便民惠企“软环境”
山东省新泰市
近年来,新泰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目标,以信用监管为抓手,创新信用应用,推进惠民便企服务,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逐步将诚信的道德“软约束”变成了社会管理的“硬杠杠”,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融入政务服务
打造便民服务体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贴心代办,一次办好”工作,我市在政务服务领域实施全生命周期信用管理,并形成“信用闭环”,努力把政务大厅打造成传播诚信的文明之窗。
一是事前信用承诺,持续简化流程,推进审批效率提速。按照“你承诺、我先批、严审过程、惩戒失信”的原则,制定《新泰市行政审批告知承诺试行办法》,推行政务服务告知承诺制改革试点,将信用承诺嵌入“一网通办”全过程,编制告知承诺制工作规范,信用优良的申请人只要做出达到备案要求的承诺,即可通过备案登记;对部分涉企后置审批事项,申请人承诺符合审批条件并提交有关材料即可先行发证。目前,新泰市已在10个部门,31项政务服务事项中推行信用承诺制,以信用承诺方式削减办事证明49项,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信用承诺余次,减少材料余份。(典型案例)山东益客食品有限公司项目办理施工许可时,将备案表等7份材料整合为1份承诺书,大幅提升了审批效率和项目建设进度。
二是事中实施“信易批”,强化信用监管,着力提升营商环境。专门设立“信用驿站”,对全市重点项目和诚信企业群众实施容缺受理、模拟审批、绿色通道等“信易批”工作机制,对申报材料缺失或有误的,申请人在作出限期补齐所缺材料的书面承诺后,实行容缺受理,待容缺材料补齐后即时发放证照批复。目前,已累计为余名守信自然人,家诚信企业实行“信易批”特色信用服务,政社互信度不断提升。同时,通过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创新实施主体失信评价触发预警机制,根据信用等级的不同对其实施全过程差别化监管抽查比例和频次,监管结果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使监管痕迹化为信用,以此促进企业增强守法诚信意识,加强企业经营自律。
三是事后联合惩戒,实施信用核查,强化信用制度约束。制定《新泰市行政审批相对人失信惩戒办法》,强化对失信主体的信用惩戒,明确行政审批相对人的失信情形、失信程度,以及49个部门单位个信用核查事项,对信用承诺事项进行%核查,发现存在欺骗、伪造等不实信用承诺的,在后续的审批环节取消该主体享受信用承诺便利化举措,在监管环节将该主体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倒逼行政审批相对人规范申请,履约守信。目前已累计信用核查1.5万余人次,(典型案例)山东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9个项目因承诺事项未兑现,被多部门实施限制措施后,主动补交了综合配套费36.86万元,对其他企业起到了警示示范作用。
数据共享释放红利
让沉睡信用变财富
持续加大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力度,全市累计归集各类公共信用信息万余条,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用信主动性,为开展信用查询、联合奖惩等创造了基础条件。
一方面,以“信易贷”为重点,推动“信用有价”落地。一是建立贷款审批“双查制度”,建立人民银行征信信息和社会公共信用信息“双查询”机制,即:查询人行征信中心的信用报告用以定性,查询社会公共信用信息用以定量,以此对信用主体进行综合信用评定,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积极研发针对诚实守信主体无抵押、免担保、纯信用的贷款品种,推进信贷产品转型。驻新各银行陆续推出诸如针对公职人员的“诚信荣誉贷”,针对企业在职人员的“精英贷”,针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的“轻松e贷”“旺农贷”等一系列“信易贷”产品,仅市农商行,就为1.24万余家信用主体发放信用贷款13.6亿元。二是持续促进银税信用信息互融互用,联合人行新泰市支行、税务局制定《新泰市税银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签订《共建税银信用体系协议》,拓展双方信用信息共建共享范围,先后将户(次)纳税人的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共享至市人行征信系统及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税银信用互融互用,对诚信纳税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以税授信,以信促税。驻新各银行通过综合应用纳税信用信息,推出诸如“税融e贷”“纳税e贷”系列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信贷产品。累计为户纳税信用度高的企业发放贷款3.1亿余元,帮助企业“贷”来真金白银,诚信纳税受益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以信用评价为依托,实施“整村授信”助力乡村振兴。强力推进农村、社区居民信用体系建设,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数据项指引》与我市实施的农村、社区居民信用等级评价标准有机结合,按照“政银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利用“人熟、地熟”的独特优势,以“整村授信”、“网格化营销”金融扶贫为切入点,完善居民信用信息档案,深入开展“文明信用户、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乡镇”评定及社区居民、农户信用评价工作,推出“支农支小”的优惠信贷资金政策,引导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全力书写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大文章。截止目前,全市评定信用社区5个,信用示范街3个,城镇居民信用户2.1万户,评定信用乡镇13个,评定信用村个,评定信用农户6.4万户,共发放贷款48亿余元。让居民更好的感受普惠金融的温暖,切实解决居民贷款难、担保难的实际问题,强有力的支持了我市大棚蔬菜、畜牧养殖、林果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构建信用监管体制
创新现代社会治理
印发《新泰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施方案》,将城市管理、食品药品安全、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税收等15个领域列为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重点领域,各领域主管部门牵头出台了本领域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为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以城市管理领域为例。市综合执法局创新开发三维三色路长制管理平台,出台《新泰市城市管理相对人信用等级评价实施办法》,把信用体系建设融入城市管理,实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现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提档升级”。具体做法是:以三维街景形式动态管理,通过“涂色、数色、纠色”三步走,将单一的“事后执法”转变为“规范在先,警示居中,处罚在后”的长效管理模式。涂色。每周根据巡查情况对商铺在路长制三维三色管理平台上进行“红、黄、绿”标注,4次以上违规为红色,3次以下为黄色,没有违法的为绿色。数色。连续3周显示红色的,向责任人下达信用预警告知;一月以内一直为红色,将此区域所涉及的责任人失信信息纳入信用系统“黑名单”,从重处罚;对于一直显示绿色的,则实行无事不扰政策。纠色。对于违规情况明显改善的,及时将预警颜色由红色降为黄色,或由黄色变为绿色,引导经营者自觉纠正各类不文明行为。通过实施信用监管后,纳入监管的商店由开始的“红色”家、“黄色”家、“绿色”家,变为现在“红色”家、“黄色”家、“绿色”家,重点监控商店占比由18.8%降为6.2%。“三色管理”“事不过三”的执法态度,不仅将有限的监管资源集中到关键环节,实施精准监管,还避免了执法纠纷,也给了广大商户自我修正的机会,让守法经营的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开展,我市将进一步增强做好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借鉴学习兄弟城市先进经验,对标找差距,创新求突破,继续奋力前行,先行先试,将新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植根于信用沃土,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推动信用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供稿丨市发改局
编辑丨市委改革办
“新泰改革”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