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氏盘足龙
——1.4亿年的新泰历史文化
6月11日,新泰市历史文化研究院在历史文化专家马培林先生指导下,赴汶南镇宁家沟进行实地考察,探寻“师氏盘足龙”遗迹,挖掘新泰历史文化,并对国内外专家关于“师氏盘足龙”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将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泰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推荐给读者,为今后“师氏盘足龙”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一、“师氏盘足龙”的发现和命名
“师氏盘足龙”的发现地中国山东新泰市汶南镇宁家沟村,20世纪初因在村西北发现了“龙骨”(恐龙化石)而声名远扬。年,一位名叫默滕斯的德国神父在宁家沟(当时属山东蒙阴)一带传教时从村民手中购买了三块“龙骨”。年,瑞典国家地质调查所所长安特生被聘为北洋政府的农商部矿政顾问,他见到这几块“龙骨”后认定这是一种恐龙化石。年,他与我国地质学家谭锡畴在宁家沟找到了化石出土的地点,发现和采集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恐龙骨骼化石以及鱼类、昆虫、叶肢介和植物化石,并将考察情况写成论文发表,纠正了早年德、美地质学家的一些错误论断,为中国白垩纪时期的古生物研究提出了崭新的见解。年,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和谭锡畴在宁家沟挖掘到两具较完整的恐龙化石,以及剑龙的骨棘化石,之后将化石运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由古生物学家卡尔·维曼进行研究。
卡尔·维曼(图1)从年到年在瑞典乌普萨拉进化博物馆担任古生物学和历史地质学教授,是第一个描述中国蜥脚类动物的人,他根据从中国山东省宁家沟收集的两具恐龙骨架,将他的新蜥脚类动物命名为“Euhelopuszdanskyi”(师氏盘足龙),属名“Euhelopus”的意思是“出色的湿地的脚”,我国古生物学家过去认为蜥脚类恐龙足部趾骨散开,形状像盘子,故翻译为“盘足龙”,种名“zdanskyi”是为纪念师丹斯基发现了这种恐龙。
(图1:卡尔·维曼在整理师氏盘足龙的左前上颌骨和一块分离的胸椎骨。来自StephenF.Poropat论文)
二、“师氏盘足龙”标本研究及模型复原
在维曼教授对师氏盘足龙命名以后,有学者在维曼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亚科——盘足龙亚科,并将中国从中侏罗纪到白垩纪发现的大量的长颈椎蜥脚类恐龙都划归这一支。年秋末,我国地质科学家杨钟健、卞美年等对宁家沟一带第三纪初期的地层进行了实地观察,并核对了化石出土地点和层位,采集到一些破碎不全的盘足龙骨骼和一些属于兽脚类恐龙以及剑龙类恐龙的背部突棘。根据此次采集到的化石标本,杨钟健、卞美年写成研究文章,于次年发表。文中除对盘足龙根据新材料做了补充记述外,还特别提到年采自同一地点、后被送到地质调查所的三块“龙骨”,即为盘足龙脊椎化石,并以图示之,指出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一具蜥脚类恐龙。年,杨钟健到乌普萨拉大学参观访问,曾会晤维曼和师丹斯基,并参观了正在装架的宁家沟盘足龙。年,宁家沟化石遗址被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泰市人民政府立碑予以保护。
“师氏盘足龙”化石现存放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化博物馆。市历史文化研究院几经辗转,通过瑞典农业大学博士、瑞博种子公司创始人沈彤云女士,联系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副教授、进化博物馆研究员、《Alcheringa杂志》主编Benjamin先生,并有幸获得了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化博物馆提供的两张“师氏盘足龙”化石照片以及StephenF.Poropat先生的论文《卡尔·维曼的蜥脚类动物:乌普萨拉进化博物馆馆藏》,了解了化石相关情况,见到了师氏盘足龙化石真容,感受到来自远古时代的气息。
盘足龙化石包括头骨、颈椎、肩带、前肢、背椎、腰带和后肢等。盘足龙的头骨几乎完整,这在蜥脚类恐龙中是较为罕见的,它的头骨和圆顶龙的比较接近,都属于比较粗壮而高的类型,而且鼻孔也很大,牙齿也都属于粗壮的勺形齿,但是盘足龙的头骨比圆顶龙的要长一些。在早年的分类中,学者们将盘足龙归入了圆顶龙科,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盘足龙的颈椎神经弓和肩带结构十分进步,所以应该属于巨龙形类。盘足龙的颈椎很长,而且数量很多,有17节,估计长度超过体长的一半,进步的巨龙类恐龙颈椎一般只有12至13节,这说明盘足龙属于基干的巨龙类。盘足龙后部颈椎的神经棘低,而且分叉。盘足龙的肩带很发达,肩臼窝很浅,中部形成一个斜面,后肢较短,所以古生物学家推测盘足龙的前肢可能很发达。根据发现的化石判断,盘足龙的体长近15米,肩部高度可达2.5米,体重估测为4至6吨(图2、图3,即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化博物馆现存的汶南镇宁家沟师氏盘足龙化石标本)。
(图2:师氏盘足龙骨架标本。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化博物馆)
(图3:师氏盘足龙头骨标本。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化博物馆)
宁家沟发掘出来的两部分骨架:PMU和PMU,是构成师氏盘足龙物种的基础。维曼于年为师氏盘足龙命名并对其进行了描述,由JanOveR.Ebbestad.绘制了盘足龙复原模型(图4)。SvenEkblom绘制了盘足龙在水下的生存场景(图5)。
(图4:师氏盘足龙三个模型的复原,可以看出标本包括每一部分和根据所有已知的标本组合起来的复原模型。JanOveR.Ebbestad.绘图。来自StephenF.Poropat论文)
(图5:图左,盘足龙在水下进食;图右,盘足龙站在水下的时候进食和呼吸。SvenEkblom绘图。来自StephenF.Poropat论文)
三、“师氏盘足龙”研究的重大意义
“师氏盘足龙”是中国最早的有效恐龙命名的代表,它不仅记录了“师氏盘足龙”本身的生存活动历史,而且显示出新泰一带地层的“年龄”,对了解巨龙形态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以及白垩纪时期东亚的地质、生态状况提供了实物标本,同时也为中国建立完整的中生界陆相脊椎动物地层层序年代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宁家沟一带化石资源非常丰富,除恐龙化石外还有鱼类化石、龟化石等,如“师氏中华弓鳍鱼”、“宁家沟谭氏鱼”、“圆镜中国龟”。宁家沟以它特有的方式记录和珍藏着远古的历史,填补了世界多项空白,被誉为“化石宝库”,也为我们研究新泰历史文化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为了进一步挖掘宁家沟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充分发挥其文化魅力和独特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对汶南镇宁家沟及其周边地区做好发展规划,对能够搬迁的村庄实施旧村搬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旧村搬迁和社区建设过程中,组织有关专家,对师氏盘足龙化石遗址地进行抢救性挖掘,同时建立“师氏盘足龙化石遗址博物馆”,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地区影响力,带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