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周峰徐洁玉
目前,医院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比例已逐步下降,但危重症患者仍在超负荷运转,为确保医疗秩序平稳有序,有效保护和救治危重症患者,医院千方百计挖掘自身潜力,通过扩容床位、整合力量、优化流程、强化保障,尽可能收治危重症患者,为危重症患者构筑起坚实救治防线。
实行“全院一张床”,坚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新冠病毒感染人数虽有所下降,但加之天气寒冷,部分老年人、有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力低下的、身体较弱的重点人群,成为当前形势下的“脆弱群体”,容易诱发基础疾病,成为危重症患者,他们需要得到及时、最佳、综合治疗保障。
积极扩容重症监护病床。医院根据上级要求,举全院之力,经扩建、转换、改造,重症监护病床已经达张,使医院有充足的医疗空间来抢救、治疗危重症患者。同时,医院从各科室抽调“精兵强将”,保障重症监护病床。以充分满足全市危重症患者的就医需求,确保对危重症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实行“全院一张床”,合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打破科室之间壁垒,开展跨病区收治患者,全院所有床位,均可以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确保危重症患者优先入院治疗,避免出现“一床难求”情况。
院领导未雨绸缪,提前预判形式,对呼吸专业通过省级专家的线上培训,进行专业化的能力再提升。非呼吸专业进行专业转化培训,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在激素应用、高危患者识别方面进行培训。近期业务培训20余次,从而使入院患者治疗的标准化、同质化。医院新冠病毒感染救治巡诊诊疗组,尤其是危重症患者进行巡诊,及时制定专业治疗方案,并及时筛查发现潜在危重症患者。“这位患者是我在巡诊时发现的,治疗非常及时,现患者病情平稳。”重症医学科主任左臣刚说。
医院统筹协调,医务部将危重患者转至相应重症监护病房,轻症患者经评估后进行分流到各科室。腾出时间、空间,让医生安心救治患者;护理部加强全院护士俯卧位通气的培训与考核。
优化就诊流程,确保病床加速周转,及时腾退床位。为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急诊医学科根据需要,及时将危重症患者转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畅通绿色就诊通道,为患者提供无缝隙快速救治。“对急诊患者及时清零,加速周转,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急诊医学科主任王相坤介绍说。
全力保障药品、仪器、设备、氧气、水电气暖供应。医学工程部全院协调、调配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仪器,充分满足患者需求。
“医院投入最精锐的力量、最优质的资源,千方百计救治危重症患者。虽说防控政策在变化,但一直不变的是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医院副院长张鸿雁这样说。
以最忙碌的身影,全力呵护危重症患者
“1床插管”“10床除颤”“16床抢救”,重症医学科内充满着医护人员忙碌的脚步声。重症医学科重症患者激增、患者病情严重、病情变化迅速、救治操作复杂,医护人员压力自然不言而喻。近期,收入ICU的患者基本都是从急诊、各病房、各基层医疗单位转入的,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最高年龄95岁。
“这边刚为一名患者做了心肺复苏,接着又为另一位患者气管插管,自己忙碌一天下来,腿都抬不起来,甚至感觉动一动嘴唇都要耗尽全身力气。”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陈杰说道。“重症监护室里,每一件事情都是急事,我们的腿一定不能停下来,每天嘴唇一定是干的,嗓子一定是哑的。”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陈喜如实说道。
在重症监护室,没有护工照顾、没有家属陪伴,患者更依赖护士的照顾,护士的工作也异常繁忙。喂饭、换药、注意患者情绪、观察、记录、处理大小便、翻身……重症监护室内的护士工作内容极其琐碎,又容不得丝毫的马虎。
有孕在身的护士亓文华,一直坚持工作,从未叫苦叫累,护士长陈喜心疼她,让她休息两天,她笑呵呵地说:“面对工作,我没有任何畏惧,我会照顾好患者,也会照顾好宝宝。”坚持工作的她,每一次遇到身体不适,她都会低头看着肚子低声说道:“宝宝也累了吗?妈妈这么坚持,只是希望你出生时,来到的是一个疫情过后,春暖花开的世界。”
“每一天都可以用战场来形容,那些来来去去的患者,面对疾病的困扰、折磨,能够尽最大可能地帮助他们,感觉非常值得的。”重症医学科主任左臣刚说。
在神经外科监护病房,主任田庆涛连续加班,发烧至肺炎,却仍坚持上班。院领导巡诊诊疗时发现其在办公室输液,劝其回家休息,田主任却说:“赶紧输完液还有台手术要做。”
在冠心病监护病房,随时上演“生死时速”。“刚刚一位急性心梗患者,经全力抢救、介入手术后,将患者从死亡战线拉了回来。”心血管内三科张凤斌主任说。
在呼吸与危重症监护病房,一位93岁高龄白肺患者,经呼吸机治疗、抗炎治疗,同时为患者制定专属治疗方案,经过共同努力,最终患者转危为安、康复出院。患者家属激动地流着泪说:“这真是一个奇迹,没想到老父亲还能救过来,我们全家能幸福地过年了,医院的医生、护士了。”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