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泰市以平安乡村建设为切入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党建+互联网+乡村公共服务”新路经,推进乡村治理方式由线下“单线管控”向线上线下“双线互动”,主要从一体化、智能化、网格化、高效化四个方面赋能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连续两年跻身全省乡村振兴一等县,年荣获全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一体化推进建平台一是高起点规划。坚持党政主导、政法协调、部门协同、社会共建,成立新泰市社会治理信息中心,为市委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2名,归口政法委管理;乡镇街道全部组建社会治理信息指挥中心,为副科级单位。建立“一中心四平台”组织架构,一中心即市镇村社会治理中心,履行社会治理信息汇总、分析研判、流转督办、绩效评估等工作职能;“四平台”即在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建立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实行综合治理、智慧监管、联合执法、集成服务。
二是高标准建设。将有关部门单位自建物理平台全部整合到新泰市大数据中心,依托电子政务网建立政法专网。投入资金余万元,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分级应用的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市镇村层层建立综治“9+X”系统,同步建设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市镇村及市直部门面对面互动。
三是高效能共享。出台《关于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将一元主导多元化解矛盾纠纷、“雪亮工程”、视频会议、网格化服务管理、刑事案件协同办公、“村呼乡应、乡呼县应”等系统融为一体,横向连接45个市直部门单位,纵向贯通20个乡镇街道、个村社区、个网格,形成了由点到线、织线成网的信息共享模式。
智能化应用促集成一是以新模式提升平安乡村治理精准性。将“雪亮工程”余路视频监控资源接入社会治理智慧平台,融合人脸识别、电子围栏,广泛应用于乡村人员密集场所、治安站点等重要部位,实行动态化、实时化、全程化的轨迹管理,做到对各类风险快速识别、敏锐感知、及时预警、主动即时化解。
二是以新系统提升平安乡村治理高效性。依托全市刑事案件协同办公系统,建立高效联动的协同平台,将案件办理中公安立案、提请逮捕、移送审查、检察起诉、法院审判、社区矫正等6个主要环节和33个关键节点整体纳入网上运行,实现执法办案全程动态监督,逐步形成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执法规范化监督管理新模式。
三是以新流程提升平安乡村治理便捷性。制定城乡村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网上流程,市、镇、村、网格各司其责,分级处置智慧平台中的各类事件,形成了网格员排查上报、中心研判分流、市镇村分级办理、职能部门全程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了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三年来,全市共排查报送矛盾纠纷、风险隐患、民生服务等信息9.7万余条,均通过网格事件处置闭环流程妥善解决。
网格化贯通全覆盖一是形成全科网。以原有党建、综治网格为基础,整合乡村治理、环境保护、安全管理、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民生服务等“专科网格”,制定了5大类37项网格员职责清单,统筹职能、力量、资源,进行全科网格建设,实现了“多网融合、一网贯通”。全市共划分个网格,其中城市社区网格个,选配网格员名,建立起集网格指导员、网格长、管理员、协管员于一体的网格队伍,“人往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推进乡村网格化治理服务重心下移落地落实。
二是架起民心桥。完善乡村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聚力民生服务保障扩容提质增效,开展精准扶危济困关爱服务,扎实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加快推进医保信息系统建设,即时解决村民急、难、愁、盼的“烦心事”,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和利益诉求。如今,群众有事移动办,掌上办,一网通办,一证通办,做到了“零跑腿”,“最多跑一次”,实现了“政府放心、群众省心、大家开心”。
高效化管理聚合力一是党委政府统筹领导。依托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建立起社会治安、应急处置、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三维社会治理信息“一张网”,利用市镇村分层建立的监控研判室和监控平台,通过覆盖全市的近2万路视频监控探头,随时掌控社会动态,回应群众关切,科学调配资源,动态跟踪研判,点对点下达指挥、调度、处置指令,对突发应急事件实时垂直化、扁平化、现场化指挥。
二是部门乡镇协同治理。在全市建立“乡呼县应”工作机制,明晰市乡职责边界,赋予乡镇街道对市直部门辖区内事项办理的协调权,构建权责一致、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注重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以网络融合推进部门、镇街一体,做到监管、执法联动,推动重大疑难乡村治理事项联动处置。
三是网格村民联动参与。在所有网格建立便民服务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